我院2008年急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2)
第1页 |
参见附件(2224KB,3页)。
2.3 配伍不合理
酸性药品与碱性药品可发生酸碱中和化学反应,降低药效,甚至引起输液颜色变化,影响药品治疗效果,产生不良后果。如5%葡萄糖氯化钠 +维生素C+头孢曲松;5%葡萄糖氯化钠+止血芳酸+青霉素。维生素 B1注射液与碱性的双氯灭痛、双氯芬酸钠注射液直接混合后会产生白色沉淀。故两者不宜直接混合肌注。维生素C在碱性溶液中易被氧化,维生素B具有生物碱作用,两者合用时,维生素B可加速维生素C的氧化而失效 ,维生素C还原性可使维生素B效能减低。维生素K是一种弱氧化剂,若与还原剂维生素C配伍,它的结构就会被还原 ,从而失去止血作用。
2.4 毒性增加
阿米卡星与克林霉素均有神经肌肉接头阻断作用,联合应用时对神经肌肉传导抑制作用加强,对重症肌无力患者可引起呼吸肌抑制,导致严重后果。青霉素和氨甲苄青霉素合用,因二者皆为青霉素类抗菌药,化学结构基本相同,二者合用不产生协同作用,只会增加不良反应[2]。卡托普利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能减少醛固酮的生成,增高血钾;螺内酯为利尿药,与醛固酮受体结合,拮抗醛固酮的排钾保钠作用,促进钠和水的排出,钾的排泄减少,当二者合用时,血钾升高而致钾中毒[3]。茶碱缓释片与大环内酯类或喹诺酮类合用,导致茶碱血药浓度增高,甚至死亡。
2.5 溶媒使用不当
10%葡萄糖注射液+氨苄西林;10%葡萄糖+氨茶碱氨苄西林钠为青霉素的钠盐,水溶液pH 8~10,极不稳定,其稳定性与溶液的浓度、pH 及溶媒的种类有关。浓度愈高愈不稳定,易发生变色、变稠甚至是聚合沉淀,溶液的 pH 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其不稳定。葡萄糖对青霉素的水解有催化作用,且随着葡萄糖的浓度增加而青霉素分解加速,因此最好采用生理盐水作溶媒[4]。
2.6 药理拮抗
抗生素与活菌制剂合用,如阿莫西林 +妈咪爱。阿莫西林为青霉素类抗生素,对粪肠球菌有抗菌作用;而妈咪爱为桔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剂。前者对肠球菌有抗菌作用,后者为含有肠球菌活菌的颗粒剂,故两者不宜合用。目前抗生素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类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苷类;第三类为快速抑菌剂,如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等;第四类为慢效抑菌剂 ,如磺胺类及其增效剂。第一类与第二类合用可获得协同作用,先用第一类后用第三类或第四类时可能出现无关作用或相加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经验性治疗中提倡内酰胺类与大环内酯类联合,应间隔一定时间,再使用抑菌剂等新理论,我们可以尝试更多的临床验证[5]。
2.7 用法及用量不合理
他汀类降脂药及西比灵宜晚上服用而不是早上。前者是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而发挥降脂作用 ,而该酶的活性是夜间高,因而宜晚上服用。后者的头昏、嗜睡的副作用明显,因而也宜晚上服用。中耳炎患者由于黏液分泌物存在,使药物很难达到中耳部,所以制备滴耳剂时,就会加入溶菌酶或玻璃酸酶以淡化分泌物,这样有利于药物的分散。因此 ,滴眼液不能用于滴耳[6]。在抽查处方中,有芬必得胶囊、头孢氨苄缓释片,每天服3次,可是它们是缓释制剂,在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所以每日服2次即可。内酰胺类为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所以应该分次给药,快速滴入体内, 在短时间内达到较高的用药浓度, 这样对抗菌作用的发挥更有利[7]。
2.8 禁忌证用药
喹诺酮类药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对许多耐药菌有效,不良反应少,近年来广泛使用。但新喹诺酮类可引起未成年人的软骨组织损害,导致软骨病,故不宜用于儿童和孕妇。孕妇使用吲哚美辛会引起新生儿肺高压症,唇裂、腭裂,甚至婴儿死亡。因此,孕妇用药不当,则有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发生畸形。肾功能不全者则不宜选用肾脏有损害的药物,比如多黏菌素B、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一二代头孢菌素类、两性霉素B 等[8]。
3 讨论
综上可见,药物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反而会影响疾病的病程及预后, 严重者可使患者致残、致死。因此,安全、有效、经济、适当地应用药物有着重要的意义。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每年收到各成员国的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告为 20万份,涉及约 2万个药物[9]。我们应该呼吁医务人员对合理用药特别是对抗菌药的合理使用给予更多的关注,做到如下几点:进一步提高医院药学人员的药学知识水平;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 贯彻执行新的《处方管理办法试行》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定期进行处方审查,对不合格的处方进行公布,改进处方质量;充分利用药物咨询室的作用,对患者开展用药咨询,通过咨询及时发现不合理的用药情况[10]。这样既体现医院药房优质服务的功能性,又能保证处方合理用药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范义凤.我院门诊常见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4):310-311.
[2]张邦升,沈健.130例门、急诊不合理处方分析[J].药物警戒,2006,3(4):215-217.
[3]李艳荣,杨月娥.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3):97.
[4]王光明,王志高.门急诊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与对策[J].中国药房,2008,19(5):339-340.
[5]赵延斌.我院门诊不合理用药处方调查分析[J].中国药业,2007,16(21):39-4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24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