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肌注方法对氯胺酮麻醉效果的影响
第1页 |
参见附件(1136KB,2页)。
[摘要] 目的:对常规肌内注射法和Z径路(Z-track)肌内注射法用于氯胺酮肌注麻醉进行比较研究,为临床氯胺酮肌注麻醉的注射方法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需要氯胺酮肌注麻醉的住院小儿外科患者100例。随机选取50例患者行常规肌内注射法,另外50例患者行Z径路(Z-track)肌内注射法,观察并记录注射后药液外溢、需要重复注药的患儿例数。结果:使用Z-track肌内注射法给药的50例患儿中有5例出现药液外溢,2例患儿需要重复注药才能进行下一步医疗操作;使用常规肌内注射法给药的50例患儿中有30例出现药液外溢,23例患儿需要重复注药才能进行下一步医疗操作。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胺酮肌注麻醉时Z-track肌内注射法较常规肌内注射法所致的药液外溢的发生率低,药物利用度高,适合在临床上患儿肌注麻醉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氯胺酮;注射;肌肉;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8(c)-167-02
氯胺酮肌内注射是小儿外科麻醉中最常见的麻醉方法之一,但注药后药液外溢却是一个需要防范和解决的问题。药液外溢是指肌内注射拔针后,药液沿针道向外逆流至皮下组织甚至溢出皮肤表面的现象,它不但会使注射的药物剂量不足,还会引起注射局部疼痛、组织变形(萎缩或水肿)或变色(脱色或着色)等不良反应[1]。注射后注射部位药物外溢不仅与注射的速度、注射针头的内(外)径、注射后留(拔)针的时间、进针的深度、注射部位情况(如肌肉的大小、组织的弹性、有无水肿和硬节等)、全身情况(如有无休克、出血性疾病等)及拔针后按摩注射部位等因素有关,还与肌内注射方法密切相关。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肌内注射方法有3种,其中,常规肌内注射法在我国广泛应用[2-3],Z径路肌内注射法(Z-track method)在英、法等欧洲国家较常用,气泡封堵肌内注射法(air-bubble method)则流行于美国、加拿大等北美洲国家[1]。3种肌内注射法的注射过程基本相似,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注射前的部分准备工作,研究者认为Z-track可阻止药液外溢,减少局部不良反应[4]。笔者于2007年9月~2008年9月对Z-track肌内注射法和我国的常规肌内注射法在氯胺酮肌注麻醉中的使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7年9月~2008年9月入住我院小儿外科且需手术治疗的患儿100例。其中,男68例,女32例,年龄3~6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肌内注射方法按照文献选择臀大肌外上象限为注射部位[2,5]。Z-track肌内注射法如图1所示。与常规肌内注射法的注射过程相比,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注射前以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朝同一方向侧移(皮肤侧移1~2 cm),绷紧固定局部皮肤,维持到拔针后,迅速松开左手,此时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位置复原,原先垂直的针刺通道随即变成Z型,故称之为Z-track肌内注射法[4],见图2。
1.2.2 注射后的观察指标注射部位药液外溢的判定标准:拔针后5 min内注射部位有肉眼可见的药液或血液;记录需要重复注药才能进行下一步医疗操作的病例数。
1.2.3 统计学方法本组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两种肌注法所致局部药液外溢发生率的比较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无论是Z-track肌内注射法还是常规肌内注射法都可能发生注射后药液外溢,但采用Z-track肌内注射法的发生率少于常规肌内注射法。接受Z-track肌内注射法给药的50例患者中有5例发生了药液外溢,发生率为10%,2例患儿需重复注药;而接受常规肌内注射法给药的患儿则有30例发生了药液外溢,发生率为60%,23例患儿需重复注药。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肌注方法效果比较(例)
与Z组比较,*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在氯胺酮肌注麻醉中Z-track肌内注射法较常规肌内注射法可以明显降低药液外渗及重复注药发生率。常规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用拇指和食指绷紧固定局部皮肤,注射后留下垂直针道,容易发生药液外溢。Z-track肌内注射法在注射前先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使待注射部位皮肤及皮下组织朝同一方向侧移并绷紧固定皮肤,注射后侧移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复位,可阻止药液外溢。
氯胺酮是一种具有组织刺激性的药物,氯胺酮肌注时往往引起患儿痛苦不适而哭闹,进一步有可能造成患儿长久而深远的精神创伤。如何将患儿的精神损伤降到最低是临床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和研究任务。根据Gautam[6]报道经鼻给予5 mg/kg氯胺酮,将氯胺酮100 mg/2 ml+3 ml生理盐水配制成20 mg/ml溶液,装入回收滴鼻液瓶中,1滴约为1 mg,由家长代为分别滴入患儿左右两侧鼻孔,如体重偏大者,可不稀释直接滴注。给药后25 min与父母分离,35 min时可进行静脉穿刺等有创医疗活动,从而减少患儿的不适及精神创伤。但是该种麻醉方法费时较长,不适合目前快节奏的手术周转。笔者在具体工作中肌注氯胺酮时要求父母在场协助,从而减少了患儿的恐惧孤独感;注射前,根据患儿特点,夸奖其聪明、美丽、勇敢等,激发患儿自尊心和荣誉感,增强自信心,以减轻患儿的紧张和恐惧;注射中,通过言语及时鼓励和表扬,不断强化其自尊心,分散注意力,提高对疼痛的承受力;注射后,及时安抚及表扬肯定;氯胺酮药液中加入少许利多卡因;肌注氯胺酮时采用旋转针头及提拉推药注射的办法[7]以减少局部刺激,以上这些办法均能减少对患儿的精神刺激,从而减少其精神损伤,但是药物外渗导致需要重复注射才能进行下一步医疗操作往往加重了患儿的精神创伤,笔者在实践中发现Z-track肌内注射法能有效地减少药物外渗的可能性,从而缩短了患儿进入麻醉状态的时间,减轻了患儿的精神创伤,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Mac Gabhann L. A comparison of two depot injection techniques[J].Nursing Standard,1998,12(37):39-41.
[2]殷磊.护理学基础[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8-223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13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