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2605KB,3页)。
1.3 手术方法
患者俯卧于体位垫上,腹部悬空,以伤椎为中心行后正中切口,剥离肌肉附丽点,常规显露伤椎上下各1个椎板及椎间小关节。按Weinstein定位法于伤椎上下椎体及椎弓根分别置入4枚合适长度的椎弓根螺钉,然后根据CT片所示侵入椎管的骨块位置,确定减压椎管的侧别,一般只咬除半椎板。放置钛棒,拧紧螺帽,可见脊椎骨折复位,硬膜囊张力消失,可见硬膜搏动。用神经剥离子小心探查椎管前壁或用手指轻轻触摸硬膜囊,判断前方骨块复位情况,如复位满意则结束手术;如果骨块复位不满意,则用嵌打器在妥善保护神经根的情况下,轻轻打击椎管前方的骨突起,恢复椎管前壁的解剖形态,一般在钉棒系统的复位下很容易将后突骨块击平。再根据伤椎压缩程度进行撑开,撑开时两侧交替进行,最后装上横连并固定。手术在C形臂X线机监护下进行。冲洗伤口,以同种异体骨条固定节段横突与小关节部。术后患者卧床6周,戴腰围下地。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配对资料的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8例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医原性神经损伤。全部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无脊髓神经损伤加重病例,骨折复位情况满意,植骨处骨性融合,无脊柱不稳。
2.1影像学检查结果
A、B两组患者术前、术后X线及CT所示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例、Cobb角、椎管占位比例均有显著差异,提示后路复位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手术治疗对于两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影像学改善具有明显的疗效,结果见表1。A组患者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压缩比例、Cobb角、椎管占位改善差值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组间术前及术后影像学指标差值比较(x±s)
Tab.2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 of imaging indicators of preoperative and postoperative between two groups (x±s)
2.2 神经损伤程度评定
按照ASIA损伤分级,A组患者术前:A级5例,B级9例,C级16例,D级10例;B组患者术前:A级2例,B级7例,C级11例,D级8例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605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