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宫素配合气囊助产的临床应用
第1页 |
参见附件(1722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缩宫素用于足月妊娠引产并且在临产后用气囊助产的临床效果,评价其对母婴的安全性。方法:观察组用缩宫素静脉点滴发动宫缩,用气囊助产,对照组用缩宫素静脉点滴,观察两组全产程、剖宫产率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总产程(6.62±2.21) h,对照组总产程(10.56±2.41) h,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明显缩短产程;观察组剖宫产率22%,对照组剖宫产率68%,有显著性差异(P<0.01); 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5 min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缩宫素用于足月妊娠引产,临产后用气囊助产,能明显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及新生儿窒息率,增加母婴安全,提高了阴道分娩的质量。
[关键词] 缩宫素;引产;气囊助产
[中图分类号] R71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a)-184-02
提高足月妊娠引产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是产科医生一直关心的问题,2009年,笔者对足月妊娠应用缩宫素引产并配合气囊助产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分娩的200例初产妇,均为单胎头位,年龄21~34岁,孕龄37~42周,无阴道分娩禁忌证,无引产禁忌证,无气囊助产禁忌证,采取随机抽样方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条件无显著性差异,对两组的全产程,剖宫产率,新生儿Apgar评分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用缩宫素引产,将缩宫素2.5 U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自5滴/min开始,每10~15分钟调节1次,最大滴速不超过45滴/min,至有效宫缩,缩宫素用量每500 ml液体中最大不超过10 U,在宫口开大2~4 cm时用气囊助产。我院用全自动电脑控制气囊助产仪,充气速度分Ⅰ、Ⅱ、Ⅲ档,气囊扩张直径4~10 cm,要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决定气囊扩张程度及速度。对照组仅用缩宫素点滴引产。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产程
观察组较对照组各产程均缩短(P<0.01)。见表1。
表1 两组产程比较(x±s,h)
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分娩方式
观察组自然分娩78例,剖宫分娩22例,剖宫产率为22%;对照组自然分娩32例,剖宫分娩68例,剖宫产率为68%,观察组较对照组剖宫产率低,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
2.3 新生儿Apgar评分
观察组及对照组均无重度窒息儿,1 min观察组及对照组轻度窒息儿均为16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5 min Apgar评分,观察组无窒息儿,对照组为4例,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分娩发动的原因,内分泌控制理论认为分娩发动前极短时间内子宫缩宫素受体增加50倍或更多,子宫对缩宫素敏感性明显增加[1]。缩宫素是多肽类物质,能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孕早、中期缩宫素对子宫的作用甚微,接近孕足月时由于子宫缩宫素受体增加,外源性缩宫素的催产作用才能得到发挥。小剂量缩宫素可使子宫保持节律性收缩,若缩宫素剂量过大,能使子宫强直性收缩。在足月妊娠引产中,外源性缩宫素的剂量较小,静脉滴注给药可立即起效,其半衰期短,仅1~6 min,宫缩过弱或宫缩过强,可通过调速或停药解决,具有便于调控的优点,并且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故缩宫素在足月妊娠引产中安全可靠。
缩短产程、减少孕妇的分娩痛苦、减少新生儿并发症是产科医生多年关注的问题[2-3]。近年来,气囊助产术的应用,有效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气囊助产的主要机制是机械性刺激并促进宫颈成熟,使宫颈软化、缩短及扩张;提前模拟胎头作用,排除或减少先露部下降的阻力[4]。产程的进展主要是子宫颈的缩短、宫口的开大与胎头的下降,在自然产程中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应用缩宫素引产有效地发动宫缩并使宫颈成熟的条件下,应用气囊助产人为地加速这一过程,使产程各期较自然分娩者明显缩短。由于产程的缩短,减少了产力的消耗,避免了产妇的过度疲劳,避免了宫缩乏力,从而加速了产程进展,减少了母婴并发症。
多年来,缩宫素用于足月妊娠引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引产方法[5-6],气囊助产术是近年来产科领域新发展的一种安全适宜的产科催产、助产技术[7]。本资料表明,缩宫素引产与气囊助产术二者配合使用达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①实行计划分娩,静脉滴注缩宫素引产,尽量让孕妇在白天临产、分娩,避免了夜间精神疲乏。②气囊助产缩短了产程,使孕妇精力充沛,减少了母婴并发症,降低了新生儿窒息率,提高了阴道分娩的质量。③提高了阴道分娩率,降低了剖宫产率。因此,缩宫素引产配合气囊助产为孕妇阴道分娩提供了新途径,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22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