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0年第14期 > 正文
编号:11957600
轮班护士锐器损伤情况调查与防护(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5月15日 宋海凤
第1页

    参见附件(1905KB,3页)。

     [摘要] 目的:了解病房轮班护士锐器损伤的发生率、刺伤原因、环节、有关防护的概念及安全操作行为等问题。方法:采用便利抽样对病房参与轮班的护士共65名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护士中有62名发生过锐器伤,发生率为95.38%,年人均损伤5.2次,其中75.42%为污染锐器损伤。结论:病房轮班护士锐器损伤发生率高,应加强防护意识,建立并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避免锐器损伤。

    [关键词] 轮班护士;锐器损伤;防护

    [中图分类号] R197.32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5(b)-134-03

    医院是患者高度聚集及病原微生物相对集中的地方,护理人员每天要进行大量的操作,这些操作都可能接触患者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多种疾病可经血液传播,其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国之一,乙肝病毒携带者约有1.2亿,丙肝的感染率也达到1.7%,艾滋病在我国也已进入快速增长期[1]。轮班护士是指24 h三班轮流值班的护士,因正常的生物钟被打乱,各班次繁忙程度不一,因工作性质及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的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为了解病房轮班护士发生锐器伤的情况,并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护性措施,对我院病房参与轮班的护士65名进行了问卷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于2008年12月对我院病房参与轮流值班的病房护士共65名进行调查,年龄20~45岁,工作年限1~24年,均为各科室正常参与轮班的护士,其中,内科18名,外科16名,其他科室31名。

    1.2 方法

    在相关科室护士长的协助下,以方便抽样的方式发放回顾性问卷调查表,让被调查者回顾其在1年里被锐器损伤的情况,调查表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而成。一人一卷,调查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护士的年龄及心理状况。②锐器伤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受伤环节、程度。③锐器种类。④锐器是否被污染。⑤防护及伤口处置情况。⑥护士免疫接种、体检情况。⑦上报情况等。护士长协助统一收回,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发放调查表70份,回收67份,回收率为95.7%,其中,有2份因缺漏项视为无效表,有效表65份,有效率为97.0%。

    2 结果

    2.1 锐器伤发生的一般情况

    被调查的对象中有62名护士1年内均发生过不同程度的锐器伤,发生率达95.38%;发生锐器损伤共338次,年损伤率人均5.2次,其中75.42%为污染锐器损伤;发生年龄:按30岁以下、30岁以上两组统计,分别为40、22例,发生损伤次数分别为225、113次,年损伤率人均分别为5.63、5.14次。发生损伤时心理状况:情绪不好、紧张、疲惫的48人,占77.4%;注意力不集中的9人,占14.5%;患者不合作的8人,占13.6%。

    2.2 锐器伤发生的时间、地点

    时间分布:按时间把班次分为白班、晚班和夜班3个班次,各发生180、70、88次,分别占总次数的56.21%、20.71%、26.03%。其中,上午做治疗、忙于更换液体时,发生共102例次,占白班总次数的56.67%;晚班损伤主要在集中治疗时,夜班主要在晨间采血、整理用物时,共发生70例次,占夜班总次数的79.54%。损伤地点依次:治疗室、病房、走廊及其他地点,发生分别为190、108、40例次,占总次数的56.21%、31.95%、11.83%。

    2.3 锐器伤的程度

    分表皮仅有擦痕或刺伤未出血、少量出血、大量出血3种情况,各发生80、228、30例次,分别占23.67%、67.46%、8.88%。

    2.4 锐器损伤的种类

    见表1。

    表 1 锐器伤种类及发生的例次

    2.5 锐器伤发生的环节

    见表2。

    表 2 锐器伤发生的环节

    2.6 护理人员防护意识

    见表3。

    表 3 护理人员防护意识

    3 讨论

    3.1 提高健康防范意识,加强职业安全教育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本院轮班护士防护意识淡漠,53.85%未接种过乙肝疫苗,35.38%的护士在对患者操作时不知患者是否患有血液传播性疾病,23.08%的护士在进行危险性操作时未戴手套,部分护士发生锐器损伤后处理不当,锐器损伤后仅有3.08%的护士上报,81.54%的护士未接受过职业安全培训,尤其是年龄在30岁以下的护士锐器损伤的发生率高,原因分析:①操作经验不足,技术不熟练。②思想上不重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护士对必要的预防接种认识参差不齐,防护意识薄弱。管理者应根据实际情况,组织护理人员系统学习,经常对护理人员进行知识考核,加深护士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和重视,掌握预防锐器伤的措施,教育护士把每一个针头都视为HIV病毒感染的针头来对待[2],同时,每年对新护士进行岗前专门教育,使之认识到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以及操作时戴手套的重要意义,让每位护士从参加工作起就树立起全面性防护的概念。

    3.2 加强操作技能、规范操作行为

    本次调查发现,不良操作习惯极易导致锐器伤,如直接用手掰安瓿占30.77%,分离针头占16.77%,整理用物刺伤占16.27%,操作后套针头帽占12.43%。有研究表明,实施标准预防可防护75%针刺伤的发生,经皮肤、黏膜感染的比例也明显降低,护士在护理操作过程中,要有充足的光线,安全的操作环境,禁止用双手分离感染的针头和注射器,禁止用手去弄弯或弄直针头,禁止用手触摸针头帽,禁止直接传递锐器,并特别注意防止被玻璃碎片、缝合针等锐器划伤,自觉采取防护措施,平时加强戴手套操作的练习使之形成习惯,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急诊抢救时做到戴手套也能非常灵活地操作。研究表明,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证明了在操作及处理污物时戴手套的重要性[3]。同时注意技能训练,操作严谨正规保证无菌和安全,掰安瓿时应充分划痕后再掰开,对使用过的安瓿要妥善放置避免不小心触碰被划伤。过去医护人员的防护不被重视,重点只考虑如何保护患者不被感染。医护人员每天工作面对的都是患者,受感染的机会就会比其他人员高[4]。加强自我环节监控,遵守操作规程,减少锐器损伤。

    3.3 合理安排休息,避免紧张情绪

    临床护士锐器伤发生的时间白班主要集中在上午做治疗及忙于更换液体时,夜班主要集中在晨间采血、整理用物时,其原因主要是绝大多数的治疗和护理工作都是在这段时间完成,提示工作紧张、繁忙可能也是导致锐器伤的原因之一,地点主要分布在治疗室是,其原因有两点:①配液加药均在治疗室完成,护理人力不足,增加护士锐器伤的几率;②国内规定针头使用后消毒毁形预处理的地点多在治疗室,而本院均是护士徒手毁形。提示护理人员的缺编,是导致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高的原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05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