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0年第31期
编号:11980032
两种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第31期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2009年12月来我院要求行保守治疗的有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40例,以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A组:口服米非司酮12.5 mg/d;B组:口服米非司酮25 mg/d,两组均于月经来潮5 d内开始服药,疗程3个月。结果:两组治疗后均使患者闭经,所有患者的贫血均得到了纠正。A组肌瘤缩小了41.4%,经量减少了41.7%;B组肌瘤缩小了43.0%,经量减少了44.1%。两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的孕激素拮抗剂米非司酮是子宫肌瘤保守性治疗的理想方法。

    [关键词]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

    [中图分类号] R711.7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a)-148-02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既往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与雌激素有关,近些年来,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认为子宫肌瘤的发生和孕激素也有关[1]。根据这一机制,1993年Murphy[2]首先把孕激素拮抗剂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子宫肌瘤,以阻断孕激素对子宫肌瘤的作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2月用两种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取得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月~2009年12月来我院要求保守治疗的绝经前子宫肌瘤患者40例,年龄25~53岁,平均年龄41.9岁,未生育者6例。所有患者都经B超证实为子宫肌瘤。单发的24例,多发的16例。瘤体最小径线﹥30 mm;经B超测量子宫内膜厚度<7 mm;本组患者中主诉有明显的经期延长,经量增多23例,瘤体大而造成多次流产的2例,合并有内科疾病而不能耐受手术的4例,有痛经的15例,由于月经过多造成贫血的21例,有压迫症状的9例。所有月经过多的患者都先行内膜诊刮排除恶变。患者自愿要求用药治疗而且无使用米非司酮的禁忌证,在此治疗前至少3个月未接受其他子宫肌瘤的药物和物理治疗。

    1.2 方法

    将40例患者以就诊顺序随机分两组,每组20例。A组:每日口服米非司酮12.5 mg,B组每日口服25 mg,于月经来潮5 d内开始服用,连续3个月为一疗程。米非司酮由上海华联制药公司生产。

    1.3 观察指标

    ①瘤体的体积:治疗前和治疗期间每月由同一医生用同一机器测量瘤体的三维径线(长、宽、高),肌瘤体积用公式:u=4/3∏abc,a、b、c分别为肌瘤的三维径线的半径。肌瘤体积缩小百分比=(1-a3b3c3/a0b0c0)×100%,其中a0b0c0,a3b3c3分别代表治疗前和治疗后三维半径。对于多发的以多个瘤体的总和记录。②经期和经量:经期指每次月经持续的天数,阴道血性分泌物不记入;经量指每次月经的总出血量,以月经垫的个数和吸湿面积估算。③血红蛋白:治疗前后化验血常规记录血红蛋白的数值。④副反应:治疗前后检查肝肾功能,并记录治疗期间的各种不适。⑤随访:有条件的患者1个疗程结束后每月复查一次,主要是B超检查肌瘤的大小变化和血红蛋白的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肌瘤缩小

    4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瘤体缩小。A组治疗前瘤体体积为124.3 cm3,治疗后为72.8 cm3,缩小了41.1%(P<0.01),B组治疗前平均瘤体为146.5 cm3,治疗后83.5 cm3,缩小了43.0%(P<0.01)。

    2.2 月经变化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发生闭经,在停药后35~63 d恢复月经,但两组在治疗后其经量及经期都较治疗前明显减少。A组治疗前经期为7~14 d,经量为231~384 ml,平均为319 ml;治疗后经期为5~8 d,经量为129~243 ml,平均为186 ml,经量减少了41.7%。B组治疗前经期为8~14 d,经量为245~395 ml,平均为320 ml;治疗后经期为6~8 d,经量为104~254 ml,平均为179 ml,经量减少了44.1%,同组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血红蛋白

    两组治疗前后,所有患者的血红蛋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A组治疗前贫血13例,最低60 g/L,治疗后110 g/L,平均每月上升13 g/L。B组治疗前贫血8例,最低63 g/L,治疗后上升至124 g/L,平均每月上升15 g/L。

    2.4 副反应

    两组副反应类似。A组9例,B组7例,均出现轻度的恶心;A组5例,B组4例出现极其轻微的潮热,出汗及小腿关节疼痛但停药后消失。无一例出现过敏反应。A组有1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服药3个月后谷丙转氨酶升高至90 U/L,无其他症状,停药后降至正常。B组无一例肝肾功能损害。

    2.5 随访

    随访25例患者,随访时间3~6个月,所有患者血红蛋白均在110 g/L以上。其中10例年龄在48岁以上,有6例停药3个月后继续闭经,且B超检查肌瘤体积继续缩小。另4例月经稀发。有1例停药4个月后现已受孕,其余9例停药后4周左右恢复月经,肌瘤体积无明显变化,目前还在随访中。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卵巢依赖性肿瘤,过去认为雌激素是其生长的主要因素,因而用雄激素丙酸睾丸酮予以对抗或用雌激素受体阻滞剂三苯氧胺来减少雌激素对子宫肌瘤的作用[3],效果都不尽人意。1983年,Filicori创用GnRH-a治疗子宫肌瘤,它通过抑制垂体、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而达到治疗目的,但是价格昂贵而且副反应较重;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孕激素在肌瘤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是肌瘤发生的启动因子。米非司酮为孕激素受体的拮抗剂,同时它又通过非竞争性抗雌激素作用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使子宫肌瘤萎缩诱发闭经[4]。笔者使用两种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的比较:每日口服12.5 mg,3个月肌瘤体积缩小了41.4%,经量减少了41.7%;而每日口服25 mg,肌瘤体积缩小43.0%,经量减少了44.1%。两组均闭经并贫血得到纠正,两组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副作用差异无显著性(P>0.05)。因此,笔者认为每日服用12.5 mg米非司酮是治疗子宫肌瘤的理想剂量,较适合绝经前妇女子宫肌瘤的保守治疗,随着绝经和肌瘤的萎缩而达到治疗目的。米非司酮可以作为子宫肌瘤剔除术的术前用药。另外对于贫血严重,或合并有内外科疾病而不能耐受手术者或者年轻需要保留生育功能者,均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5]。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69.

    [2]Murphy AA,Kettle LM,Moral AJ, et al.Regression of uterine leiomyomata in response to the antiprogesterone RU 468[J].J Clin Endocrinol Meteb,1993,76:513.

    [3]张惜阴.临床妇科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65.

    [4]李云,袁冰,姚媛.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观察[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6,5(3):261.

    [5]刘召芬,程红英,江森.子宫肌瘤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2000,(9):59-61.

    (收稿日期:2010-06-22), http://www.100md.com(杨素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