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0年第32期
编号:11979820
汪忠镐院士:谱写当代医生的“启示录”(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第32期
     他出生于1937年那个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年代。幼年时,他跟随父亲长期过着逃亡生活。他亲眼目睹了祖国人民被外国侵略者残害的场景,由此激发了他对侵略者无比的恨和对受难同胞无限的爱,以及对祖国强大的无尽渴望。这种爱与渴望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延续至今,依然促使他从不间断地奋斗在医疗战线的前沿。

    他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长而成长的。在跟随多位开创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鼻祖”学习和工作中,在从未间断的勤学苦练和勤耕细作中,他开拓了中国医疗新领域,成长为中国血管外科奠基人,并跨学科创建了中国首家胃食管反流病研究和治疗中心。他虽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可他一贯以“患者的主管医生”自居,以“解除患者痛苦”为最高使命——他,就是我国著名医学专家汪忠镐院士。

    记者在解放军第二炮兵总医院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汪忠镐院士。然而,这次采访却不同于往常的面对面访谈。汪忠镐院士穿上白大褂、拿着听诊器,带着记者查了整整一上午的住院病房,使记者亲身体验到了他最真实的工作状态。在“大血管病”和“胃食管反流病”近百张病床的两个大病区,他逐个向患者细心问诊、仔细查体,一一叮嘱年轻医生做好临床治疗管理。在几个小时的查房过程中,他没喝一口水,也没休息一分钟。查完房,73岁高龄的汪忠镐院士又匆匆更换行装,赶赴首都机场,乘中午的航班奔赴浙江,参加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
, 百拇医药
    继承中国“协和”前辈的精髓

    1956年至1961年,汪忠镐就读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外科做住院医师。时任北京协和医院外科主任的,是我国外科学界泰斗级人物、我国现代外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曾宪九教授。

    曾宪九教授是汪忠镐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期间的指导老师。曾教授以他的真知灼见、丰富的临床和科研经验、娴熟的英文表达技巧,对汪忠镐所写的文章,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文章,都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和增补。大到医学问题,小到语法细节的错误,他都认真指导汪忠镐。曾教授的科学逻辑思维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汪忠镐铭刻在心,受益匪浅。

    在手术台上,曾教授同样一丝不苟地对汪忠镐手把手地指导。曾在整整一年的时间里,汪忠镐每次主刀做肠胃手术,曾教授都充当他的第一助手。在曾教授的指导下,汪忠镐定位于血管外科专业,还被特别推荐到美国深造。
, 百拇医药
    在科学研究上,汪忠镐曾经在曾宪九教授的指导下,为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对治疗后的1250例胃癌患者进行多因素分析。他花费了近3年时间,成功随访了其中77%的患者,并进行了多因素分析与25年生存曲线的临床研究,其研究成果成为国人研究胃癌的基础性参考。

    汪忠镐还师从过吴英恺和裘法祖等医学大家,他在由衷敬佩这些医学前辈的同时,也在恩师们的一言一行中,学到了高尚的医德、科学的思维、精妙的医术和客观严谨的治学精神。对待每一位患者,汪忠镐都深思熟虑、穷究根本地诊治病情;遇到每一个问题,都要分析透彻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从而准确把握对患者的治疗策略。

    伴随中国普通外科成长

    年轻时的汪忠镐,除了在临床中问诊查体、观察思考,还总是在图书馆、病案室里,针对各种各样的疑难杂症寻找破解的线索,从而不断开阔思想,升华智慧。

    新中国成立初期,身体内残留有弹片异物者为数不少,常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手术数小时仍不能取出异物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汪忠镐触类旁通,他利用射击瞄准原理的“三点一线”法,在透视下将异物瞄准,从而设计出了异物摘出器。他利用异物摘出器曾在20分钟内为患者取出10余枚体内异物。
, 百拇医药
    在做外科医生的第七个年头,汪忠镐接触到了至今仍是普通外科中难度最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即Whipple手术)。此手术术后因胰瘘所致的腹腔感染率很高,患者每天要忍受巨大的痛苦,医生也要为此付出巨大的精力。为了弄清楚为何术后频繁出现如此严重的并发症,汪忠镐在图书馆和病案室里收集了当时Whipple术中胰管的4种处理方法,并仔细研究,但感到均欠满意。经过苦思冥想、反复捉摸,汪忠镐最终想出了将塑料管直接插入胰管后经30cm肠道后再引出腹腔的方法,成功地让患者于术后11天痊愈出院,明显减少了术后腹腔感染的并发症。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治疗方法,曾只有囊肿胆总管吻合术和曾宪九教授的囊肿与空肠间的Roux-en-Y吻合术。当汪忠镐遇到1例经6次手术治疗却直到尸检时才发现患者死于囊肿癌变时,内心深受触动,萌生了“囊肿应该切除”之念,并最终在国内首次提出且率先完成了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切除和Roux-en-Y重建。目前此法仍是治疗该病的标准术式。

    汪忠镐在一次急诊中,见到一位剧烈腹痛、痛苦不堪的患者,后又出现明显的腹肌紧张。不幸的是,该患者在术中已见部分胃和全部小肠以及部分结肠坏死,失去了手术时机,可病因依然不明。此事强烈震撼了汪忠镐那颗要强的心,他立志要搞清此病的发病机制,随后查阅了大量文献,并结合一份老病历中的全部肠管变黑的照片,最终在国内首次揭开了缺血性肠坏死的谜团,提出了“肠系膜血管供血不全(mesenteric insufficiency)”的概念,并将其分为四个类型,其中包括令人难以置信但确实存在的肠系膜血管无阻塞性肠梗死,最终将手术的死亡率从以往的90%降低到当时的11%。
, 百拇医药
    “文化大革命”初期,为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汪忠镐主动报名到大西北“扎根”。临行前,汪忠镐在北京协和医院为“贫下中农”开设的“6·26病房”接受了锻炼。正是在那里,他接触到了各科的工作,甚至包括妇科和护士的工作也做得得心应手。

    有一次,汪忠镐对一位巨大甲状腺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手术虽困难,但完成得比较顺利。可是术后第三天,患者颈部切口流出稀薄脓液,在深部居然看到了食管瘘。经过全院会诊,仍无计可施。从当时的医疗技术水平来看,该名患者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然而,汪忠镐在冥思苦想后,灵感突现:用当时行锁骨下静脉插管的塑料管的一端,绷上一片橡皮薄膜,后端连接针头和注射器,在吸瘪状态下将导管头端插入食管瘘,充起球囊,略施持续牵引,有效地解决了来自食管的渗漏,再加上胃造瘘法解决了营养问题,患者的食管瘘和颈部感染伤口终于在1个月后愈合。这就是他的最早发明——自制球囊导管。此球囊导管继而应用于肠瘘、十二指肠残端瘘与膀胱瘘的治疗,均获得成功,并使救治率从36%提高至90%;后又在血管外科的栓子和血栓切除术中应用推广;用该法治疗腹主动脉骑跨栓时还避免了开腹,围手术死亡率从46%降至10%。
, 百拇医药
    在大西北参加医疗队时,汪忠镐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为当地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工作中去。由于当时经济条件差,医疗资源欠缺,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汪忠镐记得,有两次手术时,患者都亟需输血,而且血型又正好与自己的相同,于是他就先把手术做完,然后再躺下来给患者献血。

    汪忠镐在“6·26病房”和大西北期间,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贫病交加”。那时,连基本的医疗条件都不具备,他就用当地可以找到的生活生产用具,为患者想办法。看着那些在自己的治疗下痊愈的患者,汪忠镐觉得,自己医术的提高,就是在这种极端状态下被“逼迫”出来的。

    奠基中国血管外科

    1976年唐山大地震发生后,汪忠镐又主动报名到灾区救治伤员。在学生的帮助下,他一天内可完成40余例手术。1979年至1981年,汪忠镐到美国Duke大学、北卡罗来纳大学和加州大学做访问学者。1981年回国后,他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国血管外科的创建和发展工作中来。从临床诊治到基础研究、从流行病学调查到理论实践总结、从科研教学到学科建树……汪忠镐开始了国内血管外科全方位的、系统性的开创性工作。, 百拇医药(韩同伟)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