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第1页 |
参见附件(1318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措施对髋关节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将40例实施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系统功能锻炼。分别在术后监测两组DVT形成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相关指标,观察DVT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大腿周径、关节疼痛及DVT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地实施早期功能锻炼对预防DVT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护理干预;全髋关节置换术;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 R473.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11(c)-078-02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高,可达40%[1],其危害性大,可导致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肺动脉栓塞。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DVT、减少病死率是骨科护理必须关注的问题。我院骨科对2003年5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0例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取积极有效的防护措施,预防DVT的形成,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3年5月~2009年12月在我院骨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40例,男28例,女12例;年龄48~83岁,平均61岁。其中,股骨颈骨折31例,股骨头无菌性坏死9例。随机将4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患肢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疼痛、肿胀等现象,而患肢肿胀、疼痛是DVT发生的观测指标和方法之一。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系统功能锻炼,即术后下肢处于外展中立位:麻醉作用未消失前,被动按摩双下肢腓肠肌,由护士用双手交替挤压,每21小时做30次,术后12 h(麻醉作用已消失)指导患者主动或被动跖屈、背伸足踝部、踝关节内翻、外翻活动;术后第2天被动按摩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2~3 min/次,2次/d。第2天后由被动运动逐渐转为主动运动,包括跖屈、背伸足踝部、踝关节内翻、外翻活动,腓肠肌、股二头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每个动作练习10次为1组,每4小时练1组。在做系统功能锻炼时始终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2],共治疗14 d,观察其效果。
1.3 评价指标
1.3.1 肿胀测量法 大腿周径:术后3、7、14 d清晨,患者取仰卧位,由同一名护士测量两组患者大腿周径,测量位置为髌骨上方10 cm处。
1.3.2 疼痛测量法 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0级:无疼痛。Ⅰ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1.3.3 DVT形成情况 检查医生不知道患者分组的情况下,在术后3、7、14 d对两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确定患者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经SPSS 12.0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及Fisher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大腿周径比较
见表1。
表1两组大腿周径比较(x±s,cm)
2.2 两组关节疼痛的比较
经Fisher检验,两组关节疼痛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表2两组关节疼痛的比较(例)
2.3 两组DVT发生情况
经Fisher检验,两组DVT发生情况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3 讨论
全髋关节置换是近年来对股骨头坏死、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头下型)等髋关节疾病的最佳治疗手段,其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深静脉血栓可继发致命的肺栓塞和远期深静脉功能不全,而肺栓塞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因此,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已是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3]。DVT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液滞缓、高凝状态和静脉瓣膜损伤[4-7],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长期卧床、下肢活动受限,使下肢血液处于相对滞缓状态。有研究证明,DVT的形成多发生在术后早期[8],约50%的DVT形成发生在术后第1天,30%发生在术后第2天,甚至手术过程中血栓已经开始形成;而早期主动功能锻炼可增加肌肉活动,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减轻静脉血液淤滞,从而达到预防DVT的目的。
DVT形成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肿胀、患肢疼痛等,这些症状和体征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易于观察的客观指标,如下肢静脉有微小血栓,形成也可能阻碍静脉血液回流,使组织液漏出而导致肿胀,我们采取由同一位护士测量两组患者大腿周径,测量位置为髌骨上方10 cm处。监测疼痛的评价采用了根据主诉程度分级法,DVT形成情况则是在检查医生不知道患者分组的情况下,在术后3、7、14 d对两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检查,确定患者有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三种监测方法简单易行,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易于观察的客观指标。从表1~3可以看到,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系统功能锻炼,有效地减轻了关节肿胀的程度,减轻了患肢的疼痛,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了DVT的形成,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促进了患者的康复,为患者和社会节约了后续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吕厚山,徐斌.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1999,19(3):155.
[2]赵丹宁,王晓红,田东岩.功能锻炼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1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