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0年第33期 > 正文
编号:11974075
小儿原发性遗尿症的依从性调查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25日 许群英 王桂兰
第1页

    参见附件(1391KB,2页)。

     [摘要] 目的:提高遗尿症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将接受相同的药物与行为、心理治疗的450例遗尿症患儿,在治疗期内进行依从性及其治疗效果相关性的问卷调查分析,对依从性及治疗效果差的患儿,加强正确的健康宣教及依从行为指导,并对比指导前后其依从性及治疗效果。结果:经加强宣教监督及正确指导后,患儿在回院复诊、控制晚餐液体量、睡前排尿、使用报警器、唤醒患儿排尿、进行膀胱功能锻炼、服药中断或未按时服药等方面依从性均较指导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士做好预防宣教,对父母进行正确的依从方式指导,提高家长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家庭管理,是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 遗尿症;依从性;膀胱功能

    [中图分类号] R725[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11(c)-101-02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其发病率为2.31%~25.00%[1-3],每年自我缓解率为15.00%,但不能绶解的患儿其遗尿严重性随年龄增加而加重,目前国内外认识比较统一的有三方面的病因,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睡眠中枢觉醒障碍和膀胱功能障碍[4]。国外文献[5]表明,在重症遗尿症(或难治性遗尿症)患者中,膀胱功能障碍在其多个病因中更为突出和重要,而膀胱功能主要指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逼尿肌不稳定和尿道梗阻致逼尿肌过度收缩,目前无一种单一的治疗方案,可取得较高的治愈率,而且由于疗程长,家长对疾病的认识有差异性,造成患儿及家长的依从性差,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给患儿及家长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因此笔者将450例遗尿症患儿治疗依从性与治疗效果的调查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资料为我院儿科遗尿专科门诊2005年1月~2009年1月确诊的遗尿症患儿,共450例,诊断标准遵循1998年国际儿童尿控协会(ICCS)公布的儿童遗尿症的诊断标准[6],①睡眠状态把尿液排泄在床上,当事人不得而知或在梦中发生,通常不会因尿湿而醒来,有遗传倾向;②年龄≥5 岁,每周>2次;③<10岁,每个月遗尿次数≥2次,或≥10岁,每个月遗尿次数≥1次;④尿量足以将床单湿透;⑤自出生后发生遗尿,没有连续6个月以上的不尿床期;⑥可以同时并发白天急迫综合征、排尿障碍及尿床。排除常见的、可能引起尿床的器质性疾病,如尿路感染、泌尿道畸形、糖尿病、尿崩症和神经源性膀胱、大脑发育不全等;并且排除治疗前存在高血压的患儿。本组患儿中,男 326 例,女124例;年龄5~9岁者345例,9~13岁者105例;其中,年龄5~9岁的患儿发病率比较高。

    1.2 方法

    本方法在参照国外文献[7-8]的基础上,编制《遗尿症问卷》,内容包括:开始进行治疗过程中有没有按医嘱要求进行,①治疗初期第1个月有无每周回院复诊,并建立遗尿信息咨询与电话追踪指导。②如晚餐前开始减少饮水量,及控制晚餐液体摄入量,晚餐中勿过量食用蛋白质及盐类,晚餐后至睡前2 h不宜饮水、牛奶,吃水果,并且一定要做到在睡前有排尿,把膀胱排空。③报警器的使用。应唤醒遗尿患儿,可用闹钟、灯光直接唤醒患儿,它的作用是教会患儿在必须排尿时产生警觉,学会控制遗尿而达到目的。④有无进行膀胱功能煅炼。⑤不遗尿时有无给予鼓励。⑥服药是否中断或未按时服药。⑦患儿及其家长对遗尿症是否有足够的了解及认识,家长对遗尿症是否重视等,由研究者本人对患儿及父母进行询问,填写调查问卷,问卷填写力求真实、客观。

    1.3 统计学分析

    将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1.4 依从性各项评分标准

    在调查分析指导前及调查分析指导后进行评分。具体评价标准为,①1分:能完全按照依从性各项要求进行,无间断、无停药。②2分:按依从性各项要求进行,但有间断、或有停药。③3分:未按依从性各项要求进行,有自行停止及自行停药。

    1.5 评定标准

    在调查分析指导前及调查分析指导后进行治疗效果评分。具体评定标准为,①整个疗程为3个月,以疗程完成后随访3个月,以治疗前后遗尿、发作次数的差异为疗效判断依据。②痊愈:按依从性各项要求进行及服药后遗尿消失,停药后3个月内不复发。③好转:遗尿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每月发作3~4次。④无效:遗尿状况无明显改善,遗尿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

    2 结果

    2.1 依从性各项指标指导前后评分

    对450名遗尿患儿的依从性各项指导前后进行评分,统计结果见表1。

    在进行护理指导之后,患儿在回院复诊、减少饮水、控制晚餐液体量、睡前排尿、使用报警器、唤醒患儿排尿、进行膀胱功能锻炼、不遗尿时给予鼓励、服药中断或未按时服药等方面的依从性均较指导前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

    3 讨论

    小儿遗尿是多病因的临床症状,因此发病原因和多种因素有关,因此也是一个综合治疗的过程,由于遗尿症患儿的膀胱容量少,有研究表明正常儿童膀胱最大充盈量6岁左右为150 ml,10岁达300 ml,当膀胱容量低于正常30%为轻度减少,低于50%为明显减少[9],因此,晚餐前减少饮水量、控制晚餐液体入量以减少夜间膀胱的贮尿量。遗尿症患儿在尿流动力学上主要表现为膀胱逼尿肌稳定性下降,膀胱失去大脑的控制而出现抑制性收缩,或由逼尿肌与括约肌不协调所致[10]。膀胱控制排尿的生物性发育中,能感受膀胱的膨胀胀感后才有一系列控制排尿反射,如括约肌收缩控制尿液不排出,或横膈和腹肌收缩使膀胱内压力增高而引起排尿。如果父母过强地控制把尿,也会影响患儿的膀胱容量的增大,会延长患儿的控尿时间能力的发育,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按时睡觉,睡前排尿,排空膀胱尿液,避免孩子过度疲劳,精神过度紧张,造成夜间睡眠过深,以免夜间不易唤醒患儿排尿。正常膀胱排尿功能受大脑控制,睡眠时大脑皮质接受尿急冲动的区域仍保持功能,若中枢觉醒功能障碍,大脑对膀胱充盈不敏感,不能觉醒自觉排尿或大脑皮质层对膀胱控制能力减弱,膀胱自主收缩而产生遗尿。父母对患儿的排尿行为的训练与指导,可影响患儿的膀胱功能,除了正确地训练与指导,医护人员及家长也要给患儿进行积极的鼓励,由于遗尿可导致患儿适应性差,情绪消极[11],而出现自信心下降,影响学习成绩,焦虑等情况的出现,会影响患儿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经过患儿、家长、医护人员的共同配合[12],护士做好预防宣教,对父母进行正确的依从方式指导,提高家长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家庭管理,是提高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罗学荣,万国斌,苏林雁,等.湖南4-16岁儿童功能性遗尿的流行病学调查[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1995,20(3):223-226.

    [2]李杰,陈春云,丁钰,等.6-16岁儿童遗尿症的流行病学调杳[J].中国全科医学,2003,6(10):846-847.

    [3]Kanaheswari Y. Epidemniogy of childhood noctumal cnure sis in Malaysia [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9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