酮咯氨酸丁三醇治疗肾绞痛的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1040KB,1页)。
[摘要] 目的:了解酮咯氨酸丁三醇(尼松)治疗肾绞痛的治疗效果及实用性。方法:随机将270例肾绞痛患者分为3组,分别肌内注射山莨宕碱10 mg+黄体酮20 mg、尼松30 mg、哌替啶100 mg,观察3组起效时间及疼痛缓解率。结果:尼松组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山莨菪碱+黄体酮组,与哌替啶组相当,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起效时间为30~60 min。结论:尼松是一种高效、快速、安全、无明显负作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 尼松 肾绞痛 疗效
[中图分类号] R69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2(b)-149-02
肾结石是中国南方多发病,可能与地理位置有关,往往以肾绞痛为首发症状,是急诊门诊常见病之一,且发病突然,疼痛难忍,坐立卧不安,以往治疗的方法有多种,但效果不理想且副作用大或比较繁琐。为寻找一种安全,疗效快且不繁琐的治疗方法,我院急诊门诊在2009年1~12月应用肌注尼松注射液30 mg治疗肾绞痛为主要手段,与肌注山莨菪碱10 mg+黄体酮20 mg及肌注哌替啶100 mg比较,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急诊门诊诊治肾绞痛患者270例,男150例,女120例,平均年龄35岁。随机分为3组,第1组为尼松组95例,其中,输尿管结石55例,肾结石10例,肾结石并输尿管结石30例;第2组为山莨菪碱+黄体酮组85例,其中,输尿管结石50例,肾结石12例,肾结石并输尿管结石23例,第3组为哌替啶组90例,其中,输尿管结石52例,肾结石15例,肾结石并输尿管结石23例。
1.2诊断方法
①有典型肾绞痛症状,其中,右腰痛100例,左腰痛120例,以腹痛为主有50例,②有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和隐血阳性。③B超或腹平片确诊,并排外其他腹部疾病。
1.3 治疗方法
第1组为肌肉注射尼松30 mg,第2组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 mg+黄体酮20 mg,第3组肌肉注射哌替啶100 mg,观察30~60 min。
1.4 疗效评价标准
分别为显效、有效和无效[1]。显效:在肌肉注射药物30 min后疼痛消失;有效:在肌肉注射药物后30 min后疼痛减轻或60 min后基本消失;无效:有肌肉注射药物后30 min无改善或60 min缓解不明显,需要其他措施处理。
1.5 统计学处理
各组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尼松组的显效率与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山莨菪碱+黄体酮组,有显著差异性意义χ2=19.360(P<0.05)。尼松组与哌替啶组的显效率与有效率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8,P>0.05)。见表1。
表1 3组药物治疗肾绞痛的效果[n(%)]
与尼松组比较,*χ2=19.360,P<0.05;与尼松组比较,#χ2=0.008,P>0.05
3 讨论
肾绞痛的发作主要由于结石等因素刺激输尿管,引起输尿管局部痉挛,尿流不完全梗阻,肾盂积水的急性形成,集合系统的压力增高。集合系统的膨胀刺激输尿管,继而引起梗阻部位以上输尿管痉挛,引起绞痛的发生,又进一步引起迷走神经兴奋,抑制抗利尿激素释放,进一步引起肾盂压力增加,尿液引流障碍,甚至导致梗阻性无尿,这是一个互为因果的过程。前列腺素增多,也可直接使输尿管平滑肌痉挛,引起绞痛。
黄体酮能使泌尿系统平滑肌普遍松弛,还通过竞争对抗醛固酮的作用而促进钠、氯排出,产生利尿作用;山莨菪碱可兴奋N2受体,阻滞M受体,能拮抗儿茶酚胺、组织胺、5-羟色胺,具有调节血管和平滑肌作用,使痉挛的血管,平滑肌扩张,同时具有镇痛作用,两者合用可加强输尿管平滑肌松弛,有利于消除疼痛症状与结石的排出[2],但镇痛效果一般,且有口干、心跳加快等副作用。在本研究中其治疗肾绞痛的效果明显低于酮咯氨酸丁三醇(P<0.05)。
哌替啶为一常见的阿片类药物,在临床上做为镇痛药而经常使用,在本研究中,其镇痛效果与30 mg酮咯氨酸丁三醇相当(P>0.05),但哌替啶具有引起呼吸骤停[3]、头昏、低血压及静注引起静脉炎[4]等副作用,且反复长期作用有成隐性,属麻醉药,使用时比较繁琐。
酮咯氨酸丁三醇是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生物活性与其S-型有关,其止痛的同时,能松弛输尿管平滑肌,解除输尿管的痉挛,常规剂量无呼吸抑制和血压降低,不需要监测呼吸和血压,无恶心及呕吐现象,无耐受性,不引起阿片类药物的成隐,本实验研究发现肌内注射30 mg尼松与哌替酮相当,与山莨菪碱相比,疗效有统计学意义。有一部分患者疗效欠佳,可能与尼松的剂量有关,这需进一步研究。总之,酮咯氨酸丁三醇治疗肾绞痛疗效确切,无明显副作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040KB,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