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24584
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25日 毛辉
第1页

    参见附件(2190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对副作用或并发症的防治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2009年3月收治的110例SLE患者临床资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以激素治疗为主,观察组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45%,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等实验室指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SLE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既能提高其临床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减少激素用量,又能有效降低各种副作用或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解毒祛瘀滋阴 中西医结合 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 R593.2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2(c)-081-02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与临床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学科有紧密联系,其特点为整个免疫系统功能的紊乱,细胞凋亡异常、淋巴细胞功能异常[1]。目前仍未找到根治SLE的方法。近年来,中医药在认识和防治该病上取得了一定成绩,医家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了对红斑狼疮发病机制的新认识。笔者认为红斑狼疮的发生多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2],治则以清营解毒、凉血消斑、滋肾养阴、健脾利水等治疗方法为主。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取得明显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2年4月~2009年3月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110例(按照美国风湿病协会1982年制订的SLE诊断标准[3]),其中,男3例,女107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64岁,平均(36.4±11.2)岁;病程1~29年。将110例SLE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以激素治疗为主。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试验方法

    本组试验符合试验力法中的随机盲法对照要求、试验分期设计要求、用药剂量、次数和疗程、受试准备期说明、合并用药情况说明、可比性项目的确定、试验质量控制方法、不良反应、观察方法、随访方案等均应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新药审批办法》、《中药新药研究技术要求》执行。SLE是一个临床症状复杂,脏器损害多,危害性强的疾病,在已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患者中,可将其作为合并用药处理,逐步减量,根据研究的目的和公认的标准,合理确定疗程。本研究中疗程一般为2~3个月。

    1.3 治疗方法

    1.3.1 西药治疗对照组仅有皮疹、低烧或关节症状等临床表现,一般可用非甾体抗炎药如水杨酸类、消炎痛。给予强的松1 ml/(kg·d),晨起顿服,每日40~80 mg,视症状轻重加减,每2周减量5 mg,冲击结束后恢复原有激素维持剂量,每日7.5 mg。环磷酰胺(CTX)0.4 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每周1次。疗程为3个月。

    1.3.2 中药治疗观察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治疗。方药:羚羊角粉0.6 g(分冲)、黄芪15 g、元参15 g、白术10 g、女贞子15 g、白花蛇舌草30 g、茵陈30 g、赤芍10 g、陈皮10 g。热盛加金银花炭15 g、生地炭15 g;脾肾两虚加熟地15 g;气阴两伤、血脉瘀滞者加丹参15 g、鸡血藤15 g、秦艽15 g;风湿痹阻者加天仙藤15 g、桑寄生15 g。每日1剂,水煎至300 ml,分2次服用。疗程为3个月。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临床治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量数据采用标准差(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各项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4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对治疗前后的各项实验室指标[血红蛋白(g/L)、白细胞(×109/L)、血小板(×109/L)]进行分析比较,具体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后的疗效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的比较(x±s)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不良反应2例,对照组不良反应2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系统性红斑狼疮为现代病名,其病情复杂多变,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其在中医证候描述上均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症状相类似,而由此所提出的病因病机、治法和方药为后世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依据。从病因学角度看,大多数医家赞同将SLE归为《金贵要略》中最早提及的“阴阳毒”[4]。也有学者将该病归于痹证中的“周痹”范畴,又进一步分为五脏痹,与之多脏器损伤较符合。根据SLE病程长久、日渐虚损的病理特点,把之称为“虚劳”,这大致应该属于发病的后期阶段。至于以皮损为主的病症,不同的医家则分别称为“日晒疮”、“蝴蝶斑(丹或疮)”、“血风疮”、“丹疹”、“鬼脸疮”、“茱萸疮”、“马缨丹”等[5]。而以肾脏损害为主的病症,多归于“肾脏风毒”、“水肿”等。其他一些损害包含在一系列综合的证候群中。

    由于SLE症状的复杂性、发病的多器官多系统特征以及病情加重和缓解的交替性,决定了重视辨证的中医学难以有某一特定的涵盖性的病名,而只能在具体的病情中给予不同的界定[6]。另外,中医辨证分型的方法较分散,各地疗效评定标准尚不一致,中药复方所发挥的有效成分、作用、途径和靶电等机制尚不分清楚,中药制剂尚不能代替免疫抑制剂。此外,实验研究亦尚不够深入,从MHC水平研究中医药对狼疮样小鼠模型或患者的免疫调控作用、计细胞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动态变化以及新近认为对SLE较为敏感的抗磷脂抗体等方面的研究尚未涉及或涉及不够。但是本研究结果也说明中医药对红斑狼疮临床受实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较好,在增强疗效、抑制两药的毒副作用和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延生时间等方面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9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