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1年第6期 > 正文
编号:12124551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216例治疗体会
http://www.100md.com 2011年2月25日 李晓惠
第1页

    参见附件(2091KB,2页)。

     [摘要] 目的:探讨治疗念珠菌外阴阴道炎(VVC)的适合方法。方法:对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10月门诊初诊为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患者应用达克宁+氟康唑片治疗216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病患随机分为两组,A组给予氟康唑口服+达克宁阴道用药。B组采用上述治疗后于每月月经前1 d口服氟康唑0.36 mg。结果:A组治愈率87.2%,复发率41.2%;B组治愈率87.8%,复发率10.3%,两组的治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结合口服+阴道抗真菌治疗后巩固治疗可明显降低复发率。

    [关键词] 念珠菌外阴阴道炎 达克宁 氟康唑片

    [中图分类号] R711.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2(c)-139-02

    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外阴阴道炎[1],多见于生育年龄妇女,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一种常见外阴阴道炎。国外资料显示,约75%的妇女一生中至少患一次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其中40%~50%经历过一次复发。常见发病诱因主要有妊娠、糖尿病、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生素。念珠菌性阴道炎是一种妇科门诊常见病及多发病,大多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近年来,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均有上升趋势,如果治疗不彻底易反复发作。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10月应用达克宁+氟康唑片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216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216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19~52岁,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外阴瘙痒、白带异常、局部阴道黏膜充血。除阴道炎外身体健康,非妊娠、哺乳期者。符合上述标准经本人同意纳入观察范围。

    1.2 调查方法

    外阴瘙痒或灼痛,检查发现凝乳样或豆渣样白带,可不典型,阴道黏膜充血红肿甚至溃疡形成。分泌物行生理盐水悬滴后显微镜检查,可见孢子或假菌丝。实验室检查为主要依据,取阴道分泌物做镜检(1%KOH 乳化直接镜下看见孢子和假菌丝)或涂片染色测得霉菌阳性。

    1.3 治疗方法

    初诊:当晚达克宁栓400 mg,每日一粒置阴道3 d,氟康唑片150 mg顿服,下次月经干净后重复上述治疗,观察半年。按照患者就诊顺序随即分为A、B两组,A组(117例):采用氟康唑胶囊0.15 g,1次/3 d,连用2次。阴道用药:达克宁栓200 mg/d,连用1周。B组(99)例:采用同A组方法后,于每次月经来潮前1 d口服氟康唑胶囊0.3 g/次,持续6个月以巩固治疗。复诊:治疗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各复查1次,观察患者症状、体征及真菌学检查情况。

    1.4疗效评定

    ①治愈:外阴瘙痒、灼痛等症状消失,局部检查正常,病原菌阴性。②显效:外阴瘙痒、灼痛症状减轻,局部检查体征减轻,分泌物减少,病原体阴性。外阴瘙痒、灼痛症状减轻,局部检查体征减轻,分泌物减少,病原体阴性或部分阳性。③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变化,病原体阳性。④复发:治疗有效后再出现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阳性。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运用了总体与样本、随机化与概率的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显著意义。

    2 结果

    A组117例治愈102例,治愈率87.2%,复发42例,复发率41.2%。 B组99例,治愈87例,治愈率87.8%,复发9例,复发率为10.3%,且均治疗3个月后复发。由表1可见,两组1周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两复发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1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即预防性治疗起到了有效阻断或防止了VVC复发。

    表1 A、B两组治愈及复发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口服加阴道用药[2]抗真菌治疗是治疗VVC的有效方法。达克宁栓为咪唑类真菌药,对许多临床致病真菌,如白色念球菌等深部和浅表真菌均有良好的抗菌作用。效果好、副反应轻、氟康唑片主要是通过三唑环中第四位氧原子与细胞色素P-450环上的铁结合,使之失去酶活性,进而阻碍真菌细胞膜主要是麦角固醇的合成。此外还使细胞色素氧化酶与过氧化酶,使菌内过氧化物大量积聚、见效快。

    VVC[3]是最常见的下生殖道感染之一。常见于青春期至绝经期。75%的妇女一生中至少可患一次VVC,20%正常健康妇女阴道内有白色念珠菌寄生。正常情况下,白色念珠菌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不发病。但当某种因素破坏其平衡状态,则局部白色念珠菌由酵母菌相转为菌丝相,在局部大量生长繁殖,引起皮肤、黏膜甚至全身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可在黏膜表面生长,也可侵入深层。如果药剂量不当,时间过短,则不易完全杀灭菌丝和芽孢,且易产生耐药性,从而造成复发性VVC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91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