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临床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1945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标准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点替罗非班,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改善情况,监测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实验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5例轻微出血,对照组有3例轻微出血,两组均无严重出血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不增加出血及心血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 替罗非班;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a)-076-02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心血管急症之一。其病情发展迅速,有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的危险。近年来,人们认识到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是血小板聚集的最终共同通路。替罗非班是一种特异、高效、高选择性的(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研究显示替罗非班也可以使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获益[1]。本研究通过应用替罗非班治疗UA患者30例,临床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9年6月~2009年8月就诊于本院的符合WHO诊断标准[2]60例U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用药)和治疗组(加用替罗非班)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型等方面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均衡可比性,见表1。
1.2 排除标准
①对药物有过敏者;②急性心肌梗死;③严重肝、肾功能衰竭;④有出血倾向者(活动性出血、血小板减少症及出血史);⑤并发恶性心律失常(包括缓慢性和快速性);⑥严重的未控制的高血压者。
1.3 方法
对照组常规卧床休息给予吸氧,硝酸甘油静脉点滴,口服肠溶阿司匹林0.1 g,口服,1次/d,氯吡格雷75 mg,口服,1次/d,低分子肝素钙5 000 U腹壁皮下注射,2次/d,7 d为1个疗程;同时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并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并发症。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替罗非班0.4 g/kg于30 min内推注完毕,后以0.1 g/(kg·min)的滴速维持滴注并维持72 h。两组疗程均为2周。
1.4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监测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出凝血时间,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结束时描记心电图ST段变化情况及出血和严重心血管事件等不良反应。
1.5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心绞痛在36 h内消失或减少80%以上或静息心电图原有缺血性ST段压低或T波倒置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有效:在36~72 h内心绞痛发生次数减少50%~80%或缺血性ST段压低或主要导联倒置的T波变浅或达50%以上或T波由低平转为直立;无效:超过72 h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未达50%或心电图无明显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包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取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见表2。
2.2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变化
治疗后两组血小板(PLT)计数指标、血红蛋白(Hb)低于治疗前,经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提高不明显(P>0.05),见表3。
2.3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鼻出血2例,牙龈出血1例,皮下出血2例,对照组出现鼻出血2例;皮下出血1例,经停药后症状均消失。两组患者用药后无一例严重出血事件发生及心绞痛加重、心功能恶化等其他异常变化。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的冠心病类型,其发生机制与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和斑块不稳定有关,其冠脉血栓中血小板成分多,纤维成分少,并且血栓形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3],因而抗血小板治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应用较常用的抗血小板药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通过使环氧化酶失活而抑制血小板激活剂血栓素A2的合成,是一种相对弱的血小板拮抗剂;氯吡格雷主要通过拮抗血小板ADP受体而抑制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它并不影响环氧化酶活性,但能够减弱其他激活剂通过血小板释放ADP途径引起的血小板聚集。两者联用可显著降低血小板的活化率[4],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存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抵抗[5]。替罗非班为一种新型人工合成的小分子非肽类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化学名称为N-(丁基磺酰基)-O_[4-(4-哌啶基)丁基]-L-酪氨酸盐-水合物。其通过RGD(精氨酸-甘氨酸-门冬氨酸)序列占据血小板GPⅡb/Ⅲa的交连位点,竞争性抑制纤维蛋白原(或血管假血友病相关因子)介导的血小板聚集,具有高选择性、短效的特点,给药后5 min对血小板抑制作用可达到96%[6]。多项临床研究均证实替罗非班可竞争性抑制多种激动剂(包括ADP、胶原、肾上腺素及凝血酶)引起的体外血小板聚集,具有预防冠脉内血栓形成的作用。有研究提示在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盐酸替罗非班对血小板早期和晚期的活化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5],可显著降低血小板的活化率,明显减少MACE事件[7],也明显提高LVEF,可使心功能得到改善。
本研究中结果显示治疗组在常规应用硝酸甘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的基础上静点替罗非班疗效确切,能更加彻底地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从而明显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停药后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原指标、凝血酶原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基本恢复到基线,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替罗非班常见不良反应是出血,本研究中替罗非班组患者出血事件多于对照组,但只有轻微的出血,无严重的出血事件发生。两组均无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总之盐酸替罗非班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Menozzi A, Merlini PA, Ardissino D. Tirofiban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J]. Expert Rev Cardiovasc Ther,2005,3(2):193-206.
[2]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世界卫生组织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94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