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1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077220
老年患者调脂治疗150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1年4月15日 曹鹤
第1页

    参见附件(3412KB,3页)。

     [摘要] 目的:分析2007年血脂异常防治指南颁布后老年患者的调脂治疗情况。方法:选择2009年7~12月在我院住院的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4周以上的男性患者150例,按照指南分为高危组(67例)和极高危组(83例),观察达标情况,分析影响达标的因素。结果:高危组和极高危组患者多服用辛伐他汀,平均治疗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服药4周后,两组间TC、LDL-C、TG及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C总达标率为42.0%,LDL-C总达标率为54.7%,TC+LDL-C总达标率为42.0%。高危组TC、LDL-C及TC+LDL-C达标率分别为67.2%、70.1%、65.7%;极高危组达标率分别为21.7%、42.2%、22.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极高危组达标率与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控制情况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老年患者调脂治疗达标率较低,影响因素值得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 血脂异常;调脂药;调脂结果;Logistic模型

    [中图分类号] R5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046-02

    在调脂药物中,他汀类是目前临床上最重要的、应用最广的调脂药物。本次入选150例老年住院患者,对其服用他汀类药物后血脂达标状况进行分析,了解新指南颁布后对老年患者治疗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12月在我院住院的男性患者150例,年龄60~85岁。根据病例记载的临床诊断资料,按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危险分层,分为高危组(67例)和极高危组(83例)。入选标准:年龄≥60岁,正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同种药物、相同剂量),服药时间超过4周;近1个月进行过血脂检查,糖尿病患者3个月内进行过全血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排除患者:不能正常进食者;使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甲状腺功能异常、恶性肿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心功能不全者。所有患者均按医生要求合理膳食。75岁以上患者100例,占66.7%。

    1.2 实验室指标

    空腹12 h采集患者肘静脉血,采用Cobas 6000(Roch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脂分析(酶比色法)和肝、肾功能的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采用HLC-723G7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高效液相色谱法)。

    1.3 评价指标

    达标率定义为:所研究的患者血脂达到目标值的人数/所研究的患者总数×100%。不同危险等级调脂治疗目标值参照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按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协议,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6.5%,认为控制达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CHISS2004T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几何均数和中位数进行描述,统计推断采用秩和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冠心病、糖化血红蛋白、周围动脉硬化、辛伐他汀类药物治疗、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与高危组比较,极高危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缺血性脑卒中所占比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血脂达标率比较

    与高危组比较,极高危组患者TC、LDL-C、TC+LDL-C达标率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n(%)]

    注:与高危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血脂达标率比较[n(%)]

    注:与高危组比较,aP<0.05

    两组患者服用其他他汀类药物包括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等,极高危组患者中有4例合并服用阿昔莫司。服药4周后,两组患者TC、LDL-C、TG和H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多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极高危组患者的达标率与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周围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及糖尿病控制情况无明显相关性。

    3 讨论

    老年人由于年龄原因生理功能减退并且病情复杂,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更高,死亡率也相对较高,调脂治疗会给他们更多益处。2006年胡大一[2]指出“高危人群强化调脂的时代已经到来”及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问世,在这种背景下,老年患者的调脂状况给予总结分析。

    在这份调查资料中,共包括高危患者67例(44.7%)和极高危患者83例(55.3%)。极高危组中很多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指南要求给予调脂治疗。目前国内许多文章报道调脂达标率低,原因主要有医师对血脂防治指南认识不深,患者自身认识不足及经济原因。巨雅平[3]观察了80例患者(男32例,女48例,平均年龄62岁),危险分层方案及治疗目标值,结果显示治疗达标率仅为18%,认为医疗卫生知识普及不够、医师对指南的认识不足、患者自身原因是影响血脂达标的主要因素,本文与之一致。顾华丽等[4]观察了403例老年患者的LDL-C达标情况,LDL-C达标率为42.4%,高危组和极高危组LDL-C达标率分别为45.7%和21.5%,认为血脂异常危险分层、医疗付费方式、有无合并疾病与血脂控制达标率有关。

    目前更多人认识到调脂治疗及有关调脂研究的重要性。我国老年患者多为轻、中度血脂异常,不同于西方国家,缺乏老年人应用他汀类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5]。当前临床实践中应明确,达标只是一个相对的平均值,更重要的是应重视个体治疗策略,具体病例具体对待,充分发挥调脂药物的多效性,而不是笼统拘泥于平均目标[6-7]。

    本组资料中,因为年龄原因入选患者平均年龄较上述研究高,LDL-C达标率也相对较高(54.7%),但是服用他汀类药物的剂量不高[辛伐他汀平均用量11.5 mg/d(中位数10.0 mg/d)],用药量较低,达标率受到一些影响。患者本人对他汀类药物存在顾虑及医务人员的态度,影响了治疗强度。本组中的达标率说明,关于老年调脂治疗还有待医务人员进一步提高认识,加深对药物剂量与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关系的研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412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