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
第1页 |
参见附件(4286KB,5页)。
PCI治疗大大改善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结果和预后,但支架内血栓形成和再狭窄则削弱了其近期和远期疗效。药物冼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较裸金属支架(bake mental stent,BMS)明显降低了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但支架内血栓日益引起广大介入医师的关注。Camenzind等[4]在2006年9月的ESC/WCC上公布了一项临床荟萃分析,结果表明DES治疗患者死亡或Q波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高于BMS治疗患者(SES vs. BMS:6.3% vs. 3.9%;PES vs. BMS:2.6% vs 2.3%),他认为DES有较高的临床血栓事件发生率。同年ACC会议上公布的BASKET-LATE[5]研究结果显示DES治疗患者停用氯吡格雷后1年期间发生死亡和心肌梗死风险高于BMS治疗患者(4.9% vs. 1.3,P=0.01)。这些研究表明,DES是伴随支架血栓而诞生的。
导致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因素是复杂的:其一为DES本身,支架上的药物和涂层引起的局部炎症反应,导致支架内皮化延迟,易形成血栓;其二为病变因素,研究发现长病变、偏心病变、严重病变及分叉病变PCI术后易发生支架内血栓;其三为临床因素,高龄(>75岁)、女性、糖尿病、高血压及心功能不全者容易发生支架内血栓;其四为介入操作因素,支架类型、长度、直径、最大释放压力,支架的贴壁情况、内膜有无撕裂及夹层残余狭窄的程度等都影响支架内血栓形成。目前公认血小板激活及它所引发的纤维蛋白原沉积是PCI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主要病理生理基础。氯吡格雷是有效的抗血小板制剂之一,它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结合,进而抑制ADP与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可显著降低血栓事件。近年来公布的PCI-CURE和CREDO等多个大规模临床试验已经确立了氯吡格雷在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中的应用地位。
本研究将国产氯吡格雷和进口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疗效和安全性作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在12个月以上的随访期间,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别(泰嘉组为6%,玻立维组为7.2%,P>0.05),其中两组各有1例在1个月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造影证实为支架内血栓,并成功进行再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为1.2%,与文献报道一致。结果表明,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均可有效预防支架内血栓形成,减少临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而在胃肠刺激、皮疹、出血及粒细胞减少等副作用方面两组亦无差异,且均无严重出血和脑卒中事件发生;这说明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时同样是安全的。国产和进口氯吡格雷的生物等效性、相似的抗血小板聚集和活化作用可解释本研究的结果[6-7]。另外,两组患者在临床危险因素、病变特征,支架类型、长度、直径、最大释放压力等影响支架内血栓形成因素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因而得出的结论是可信的。
[参考文献]
[1]Mehta SR, Yusuf S, Peters RJ, et al. Effects of pretreatment with clopidogrel and aspirin followed by long-term therap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the PCI-CURE study [J]. Lancet,2001,358(9281):527-533.
[2]Sabatine MS, Cannon CP, Gibson CM, et al. Effect of clopidogrel pretreatment befor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treated with fibrinolytics: the PCI-CLARITY study [J]. JAMA,2005,294(10):1224-1232.
[3]Steinhubl SR, Berger PB, Mann JT 3rd, et al. Early and sustained dual oral antiplatelet therapy following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286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