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1年第18期 > 正文
编号:12164212
40例手术患者于手术室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效果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1年6月25日 林娜
第1页

    参见附件(2153KB,2页)。

     [摘要] 目的:观察手术室实施人性化护理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80例进行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实施护理干预情况随机分为干预组(人性化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在被接入手术室前、在手术室等候手术期间生命体征的变化、对手术的配合度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两组护理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接入手术室前干预组的SBP、PBP、MAP、HR值分别为(16.7±2.5)、(9.6±1.4)、(12.7±1.4)、(86.8±9.7),对照组分别为(17.1±2.0)、(10.0±1.2)、(12.8±1.6)、(87.2±11.3);在手术室等候手术期间干预组的SBP、PBP、MAP、HR值分别为(17.8±2.1)、(10.6±1.4)、(13.1±1.7)、(90.2±13.3),对照组分别为(20.2±3.4)、(12.8±2.2)、(14.8±2.5)、(103.5±10.4),其中干预组、对照组的SBP、PBP、MAP、HR值与接入手术室前比较,t值分别为2.31、2.14、2.05、3.46,2.45、2.15、2.24、3.47,干预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t值分别为2.53、2.12、2.03、3.79。干预组患者在手术室等候手术期间SBP、PBP、MAP、HR较接受手术室前有变化,且均较对照组变化明显。干预组患者对手术的配合度明显提高,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P<0.05)。干预组的手术室管理、护理安全、消毒隔离、护士素质及护理质量的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室实施人性化护理模式,可以加强了护士的责任心,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

    [关键词] 手术室;人性化护理;生命体征;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6(c)-132-02

    人性化护理是一种具有个性化的、整体的、有效的护理模式,是一种注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护理服务[1]。笔者在临床工作实践中发现,手术室通过实施人性化护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术中护理及术后随访,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对40例进行手术的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80例进行手术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其根据实施护理干预情况随机分为干预组(人性化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40例,其中,男42例,女38例;普外科35例,骨科15例,妇产科30例;麻醉方式:局麻42例,硬膜外麻醉22例,全麻16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类型、麻醉方式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组 由巡回护士进行系统的术前访视,向患者介绍病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及手术的麻醉方法、手术经过,注意事项;使患者尽早进入角色,便于术中配合,同时做好相应的术前宣教;术中给予温馨护理:调节好手术室的温度和湿度,患者由巡回护士接至手术室。耐心细致摆放麻醉和手术体位,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按照术前制订的护理计划进行护理。术后回访:护士到病房接术者至手术室,手术结束后再由巡回护士护送回病房,与责任护士交接。第2天巡回护士来病房询问患者的一般情况,了解患者对于手术室护理的满意度,向患者及家属宣教术后应注意的事项,同时填写好记录单,认真评估护理计划的落实情况。

    1.2.2 对照组 由病房护士送到手术室。手术结束后再由病房护士到手术室门口接患者回病房。

    1.3 观察内容

    ①两组患者在被接入手术室前、在手术室等候手术期间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②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及配合情况:术后第1天在病房回访时,采用自行设计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及配合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评估。调查表共有10个项目,每个项目分2个等级,满意、不满意,配合、不配合[2]。③按照参考文献[3]中的评价方法对护理质量进行评分,总分100分,分为手术室管理20分,护理安全35分,消毒隔离30分,护士素质15分。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组患者在手术室等候手术期间SBP、PBP、MAP、HR较接受手术室前有变化,且均较对照组变化明显。干预组患者对手术的配合度明显提高,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P<0.05)。见表1、2。干预组的手术室管理、护理安全、消毒隔离、护士素质及护理质量的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人性化护理是由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的,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知,并给予患者人性化照护。人性化护理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优质的服务,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真正把以患者为中心推向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发展轨道[1]。人性化护理是护理的升华,是整体护理的具体实施,是护理质量的保证,其本质是“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人格。

    手术室是一个特殊的治疗环境,是手术患者治疗和抢救的场所,因此有效的护理模式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大部分进行手术的患者术前存在紧张、恐惧、不安、悲观等心理状态[1],主要是由于对手术的担忧及对麻醉手术过程的恐惧感[2],手术室护士术前应对患者进行访视,可以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手术与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减轻患者的焦虑、紧张、疑虑的心理,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整个手术过程,巡回护士陪伴患者,加强术中人性化护理,满足患者合理需要,给予患者生理,心理情感上持续的支持,最大限度调动其主观能动性,缓解心理压力;术后进行探视体现了手术护理人员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可以消除对手术实施的疑虑[4]。

    手术室运用人性化护理,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使患者得到了连续的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增加了护患间的沟通,改善了护患关系[3]。同时,人性化服务需要手术室护士技术操作动作熟练。术中配合要稳、轻、准,尽量减少发生器械碰撞声,减少患者的感官刺激,增加了手术室的工作内容,增加了责任感,建立了全新的护理观念,激发了学习自觉性,大大提高了手术室的护理工作质量[5-7]。

    本组资料显示,干预组患者在手术室等候手术期间SBP、PBP、MAP、HR较接受手术室前有变化,且均较对照组变化明显。干预组患者对手术的配合度明显提高,对护理人员工作的满意度也明显提高(P<0.05)。干预组的手术室管理、护理安全、消毒隔离、护士素质及护理质量的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5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