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32胶体联合锶90敷贴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评价(2)
第1页 |
参见附件(4223KB,5页)。
放射性胶体局部间质内注射治疗血管瘤,其疗效是通过磷32 发射的β射线的电离辐射作用实现的。磷32的β射线能量较高,组织内射程短,注射的局部产生电离辐射生物效应,使增生的毛细血管封闭、纤维化达到治疗目的。其他脏器及组织吸收剂量极小,不会导致辐射损伤[1]。而地塞米松的加入,不仅降低了局部的放射性反应,同时皮质激素具有抗炎、抗水肿、抗过敏及防止瘢痕形成等作用,并可能通过诱导血管瘤VEC(血管内皮细胞)凋亡及抑制其增殖而直接促进血管瘤消退[5]。故磷32胶体内注射加入少量地塞米松时,两种药物治疗作用互补,既增加疗效,又互相抵消不良反应,对海绵状血管瘤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6-7]。
磷32胶体治疗起效时间较晚,一般在注射后20 d左右起效,血管瘤逐渐缩小,至1.0~1.5个月时疗效最为显著。磷32胶体治疗疗效可持续2~3个月,故再次治疗的间隔时间以3个月为合适。如治疗时间间隔过短,前次疗效显示不清,再次治疗后两次疗效叠加,极易造成放射性损伤。磷32胶体治疗的疗效与个体敏感性、血管瘤部位、放射性活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对射线敏感性越高,随年龄增大,机体对射线的敏感性降低。因此,治疗时需根据年龄大小决定用药量。另外,即使是同龄人,其对射线的敏感度也有很大差别,应用时可根据第一次治疗的疗效对下次治疗的用量做适当调整。颜面部及黏膜部位的血管瘤容易破溃,治疗时应注意磷32胶体的用量,使用时必须充分振摇,稀释倍数要足够,保证磷32胶体的放射性浓度不要太高,并做好护理,否则容易出现治疗反应并留下瘢痕[7]。任何部位的血管瘤,磷32胶体的用量及注射体积均不能过大或过小。用量过大,可造成破溃,过小则疗效不佳;注射液体积过小,其放射性浓度过高,疗效不均,容易造成局部破溃。体积过大,瘤体内所能容纳的液体量有限,瘤体内的放射性浓度不足,疗效也不佳。因此,放射性浓度应根据不同病例具体考虑。
磷32胶体治疗后,一般无全身反应,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局部轻度肿胀、充血、瘙痒、色素沉着及干性皮炎等。这些症状轻微,一般不需任何处理,可自行消失。如红肿加重,出现水疱或者破溃,应积极处理,防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磷32胶体内照射治疗疗效可靠,方法简单,副作用小,较单纯外照射治疗疗效明显提高,是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的较好方法。
磷32胶体治疗和锶90敷贴治疗都是治疗小儿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由于β射线本身特性(射程较短)的限制,锶90敷贴治疗对浅表血管瘤的治疗效果较好,而磷32胶体治疗对深部及体积较大的血管瘤效果较好,二者结合明显提高治愈率及缩短治疗时间。因此,磷32胶体联合锶90敷贴治疗是小儿海绵状血管瘤的很好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张奇亮.皮肤血管瘤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临床经验//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第三届全国核素治疗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成都:华西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48-61.
[2] 潘中允.放射性核素治疗学[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57-358.
[3] 刘潜,金先庆.血管瘤发病机制研究[J].医学综述,2004,10(6):344-346.
[4] 李培峰,王瑜,于浩,等.皮肤血管瘤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现状[J].国际外科学杂志,2010,37(3):179-181.
[5] 刘潜,金先庆,周德凯,等.糖皮质激素治疗血管瘤机理的初步探讨[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3,28(2):198-20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223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