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1年第19期 > 正文
编号:12164063
磷32胶体联合锶90敷贴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疗效评价(1)
http://www.100md.com 2011年7月5日 农天雷
第1页

    参见附件(4223KB,5页)。

     [摘要] 目的:比较磷32胶体和锶90敷贴治疗小儿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观察磷32胶体联合锶90敷贴治疗的效果。方法: 318例患者,按随机原则单纯锶90敷贴治疗227例,单纯磷32胶体内注射治疗40例,磷32胶体+锶90敷贴联合治疗51例。结果:磷32胶体联合锶90敷贴治疗1次治疗治愈率为51.0%,2次治疗总治愈率为70.6%,3次治疗总治愈率为88.2%,均明显高于单独磷32胶体治疗或锶90敷贴治疗的治愈率。结论:磷32胶体治疗和锶90敷贴治疗都是治疗小儿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由于β射线本身特性(射程较短)的限制,锶90敷贴治疗对浅表血管瘤的治疗效果较好,而磷32胶体治疗对深部及体积较大的血管瘤效果较好,二者结合明显提高治愈率及缩短治疗时间。

    [关键词] 海绵状血管瘤;磷32胶体;锶90敷贴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07(a)-078-03

    海绵状血管瘤是各类血管瘤中危害最大、治疗效果最差的一种类型,文献报道其治愈率在36%以下[1]。常见的治疗方法有激素内服疗法、手术、激光、注射硬化剂和同位素敷贴治疗等,疗效各异。现将我院分别采用锶90敷贴治疗、磷32胶体内照射法治疗和磷32胶体+锶90敷贴联合治疗的海绵状血管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本院收治的皮下浅表部位海绵状血管瘤患儿,共318例,其中,男135例,女183例,年龄最大14岁,最小30 d,血管瘤分布于头面部、背部、上胸、四肢等部位,其中头面部多见。单纯锶90敷贴治疗227例,单纯磷32胶体内注射法40例,磷32胶体+锶90敷贴联合治疗51例。所有患儿治疗前均经家长同意并签署治疗同意书。

    1.2 治疗药物

    胶体32P-磷酸铬注射液由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总放射性活度为185 MBq;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由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90Sr-90Y敷贴器由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有效面积为20 mm×20 mm,出厂时的放射性活度为20 mCi(740 MBq)。

    1.3 治疗方法

    锶90敷贴治疗采用多次小剂量法,总剂量1 200~2 000 rad,200 rad/次,隔日1次。治疗时采用铅橡皮屏蔽保护病变周围的正常组织,将90Sr-90Y敷贴器活性面对准病变处,压紧使之表面尽量贴近病变的表面,6~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后观察2~3个月,根据病情进行下一疗程治疗。对治疗无效病例建议采用其他治疗办法。

    磷32胶体内注射法,用药剂量根据年龄大小及瘤体面积大小,并参考相关文献[2]确定,小于1岁按磷32胶体250 kBq/cm2加地塞米松0.3 mg介入用药,1岁以上者磷32胶体370 kBq/cm2,加地塞米松0.5 mg用药。局部消毒皮肤后,注射针头沿血管瘤基底部刺入,有无回血均可注入,并变换针头方向呈放射状注入,使药液均匀分布于整个瘤体。对于面积较大的血管瘤,可采取多点进针,保证均匀治疗。注射1次为1个疗程,3个月后可进行第2次治疗。

    综合治疗(磷32胶体+锶90敷贴)方法根据病情而定,一般先行磷32胶体+地塞米松内注射1次,对瘤体位于体表,表面粗糙不平,向外增长明显者,磷32胶体治疗1.5个月后,给予锶90敷贴治疗1个疗程,以控制瘤体往外快速扩展,然后观察2个月左右,如果瘤体明显缩小,可在锶90敷贴治疗3个月后,再进行锶90敷贴治疗,直至瘤体消失。对瘤体位置较深,表面平滑者,在磷32胶体治疗3个月后,根据瘤体大小再进行磷32胶体治疗或锶90敷贴治疗。

    1.4 疗效判断

    治愈:瘤体完全消失,肤色基本正常,局部可有少许痕迹;显效:血管瘤体缩小1/2以上;有效:瘤体缩小或注射前增长很快,注射后得到控制,不再增长;无效:与治疗前相比血管瘤未得到控制,继续增长。对进行内照射所有患者在每次治疗2~4周后复查血常规,以观察有否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后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0.5~8.0年。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3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及疗效比较见表1~4,其中,磷32胶体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均达到100%,而单纯锶90敷贴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较低,仅为78%,联合治疗组的1次治疗治愈率、2次治疗总治愈率、3次治疗总治愈率均明显高于单纯磷32胶体治疗组和单纯锶90敷贴治疗组。

    2.2 不良反应

    对单纯磷32胶体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2~4周后复查血常规,未出现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骨髓抑制现象。91例患者中,7例出现局部感染,其中4例出现在第一疗程,2例出现在第2疗程,另1例出现在第3疗程,经抗炎、局部对症治疗后治愈。

    2.3 随访观察

    全部患者经过随访,治愈患者未见复发现象,未见生长发育异常、恶变等。

    3 讨论

    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是一种位于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的血管畸形,可发生于身体各部,但以头、面部多见,可累及口腔或咽部黏膜。损害一般较大,自行发生,呈圆形或不规则形,可高出皮面,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界不甚清楚,质软而有弹性,多呈淡紫或紫蓝色,挤压后可缩小,压力去除后迅速充盈,若部位较深,则皮面颜色几乎正常[3]。少数损害表面伴发草莓状血管瘤。一般出生时即出现,有持续存在和不断增大的倾向。海绵状血管瘤如因外伤及继发感染破溃时,有导致严重失血的危险。海绵状血管瘤是由大量充满血液的腔隙或囊所形成,腔壁上衬有内皮细胞层,腔隙是由纤维结缔组织分隔开,海绵状血管瘤不同于毛细血管瘤,在它的表面皮肤没有或只有极少毛细血管组织,血管瘤多生长在皮下组织内,而且往往侵入深部肌肉,海绵状血管瘤有增长的倾向,体积可以长到很大,严重破坏邻近的周围组织,使肢体变形,甚至破坏致残,在面部引起面部畸形或毁容。有时累及神经受压迫,有疼痛感,患处肌肉无力。海绵状血管瘤无论是局限性的或是弥漫性的都不会自动消失。

    海绵状血管瘤治疗方法较多,非手术疗法诸如冷冻、激光、同位素敷贴、硬化剂注射、放射疗法、铜丝留置法、平阳霉素局部注射、压迫疗法和皮质类固醇(口服或局部注射)治疗等,疗效各异[1]。手术切除适用于小海绵状血管瘤,一般地说,大部分病变可以手术切除,但对范围较大,位置较深,特别是累及肌肉组织和颈面部血管瘤,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术中出血多,危险大,并发症多,复发率高,使外科医师感到十分棘手。手术要求争取做一期全部切除,残留的血管瘤组织具有诱发凝血机制紊乱,可以引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如果术前做血管造影,了解血管瘤的营养支,则在血管瘤两端结扎供应血管,可减少术中出血,有利于血管瘤全部切除。由于手术治疗远期复发率太高,国际上许多专家反对采用手术,目前已经很少采用[4]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223KB,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