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分离方法研究进展(2)
5 液滴逆流色谱法(DCCC)
原理:化合物在两相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实现的分离,具有上样量大、分离快、损失少等特点。
该方法可用于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分离,常用溶剂体系有氯仿-甲醇-水、氯仿-甲醇-丙醇-水等。在分离异东方蓼黄素-3-O-葡萄糖苷、芦丁和异东方蓼黄素时,使用水层作移动相,结果双糖苷先于单糖苷流出。对极性较小的黄酮,则宜用氯仿-甲醇-水(7∶13∶8)系统。如从墨西哥的一种药用植物黄钟花中得到纯苷,经鉴定为异槲皮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采用正丁醇-醋酸-水(4∶1∶5)作移动相。
6 络合沉淀法
具有邻位羟基、邻二酚羟基、邻位羰基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与镁、铝、铅等金属形成络合物,而与其他物质分开,加酸可还原。如果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不具有上述结构,则加中性乙酸铅发生的沉淀为杂质,过滤除去。再向滤液中加碱式乙酸铅,可使其他黄酮类化合物沉淀析出。近年来,在用铅盐沉淀法不理想的情况下,可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沉淀剂,PVP与酚羟基形成氢键的最合适条件是pH值为3.5的1%~10%甲醇水溶液。马慧萍等[19]采用铅盐沉淀法对淫羊藿黄酮进行分离,将提取液浓缩后,加入醋酸铅溶液,放置,至无沉淀发生为止,抽滤,冲洗沉淀数次后,将沉淀置于70%乙醇中,加硫酸进行脱铅、过滤、滤液减压浓缩、真空干燥,收率为2.321%,收率较低。
, 百拇医药
7 萃取法
黄酮类化合物中有酚羟基的取代而显酸性,由于羟基的数目和位置不同,酸性强弱也不同,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将植物提取的总黄酮溶于有机溶剂中,分别按弱碱至强碱,由稀碱到浓碱的水溶液的顺序进行梯度萃取,就可以将黄酮从强酸性至弱酸性的顺序中萃取出来。比如将黄酮类化合物的混合物溶于有机溶剂乙醚后,依次用5%NaHCO3、5%Na2CO3、0.2%NaOH、5%NaOH碱性水溶液分别萃取,可依次萃取出7,4′-二羟基黄酮、7-羟基黄酮或4′-羟基黄酮、一般酚羟基黄酮、5-羟基黄酮。
近年来,随着对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营养保健等作用的不断研究,人们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对人类的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并且,黄酮类化合物不仅可以从中草药中分离得到,而且还发现以往作为废弃物的荷叶、葡萄渣、苹果渣中也富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对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的方法较多,并出现了许多新方法。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法、胶束动电毛细管电泳(MEKC)法、膜分离法、超微粉碎技术、电磁技术以及多种技术的组合,为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分析提供了快速准确的实验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新型的分离技术将推动天然提取物、人工合成物的更大进步。然而各种方法都有它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只有从各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分离纯化方法,才能为下一步的开发、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佟继铭,符景春,刘玉玲.黄芩茎叶的药效学实验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5,13(2):196-197.
[2]龚盛昭.黄酮类化合物保健食品大有开发价值[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2007,18(1):63-64.
[3]宋慧,李勇.黄酮类化合物的保健作用[J].中国食品与营养,2004,4(11):45-47.
[4]陈欣安,陆磊.薄层色谱法分离鱼藤中异黄酮类化合物[J].林产化工通讯,1995,2(2):25-26.
[5]刘玉红,林庆生.橄榄叶黄酮类抗氧化物质的分离纯化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6(2):76-77.
[6]王克勤,罗军武,陈静萍,等.芹菜提取物中芹菜素的HPLC与HPTLC定量分析研究[J].食品科学.2008(4):291-293.
, http://www.100md.com
[7]梁鸿,赵玉英,崔艳君,等.北柴胡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32(3):223-225.
[8]姜红芳,张玖,单承莺.毫菊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5):50-52.
[9]杨彦松,潘浪胜.洋甘菊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J].应用化工,2008, 37(6):697-698.
[10]杨海艳,宋先亮.川楝黄酮分离与结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1):48-49.
[11]宋晓凯.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
[12]WANG Hongyan, HAN Jingxian, XU Suixu, et al. Flavonoids of the stems and leaves of Scutellaria baiealensis Georfi as ligands of the GABAA receptor benzodizaepingbinding isite [J].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02,12(5):265-267.
, 百拇医药
[13]陈业高.植物化学成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33
[14]张静泽,颜艳.吸附树脂分离技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7):628-630.
[15]周媛,沈忠明.虎杖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性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07,11(3):37-41.
[16]田娜,刘仲华,黄建安.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法从荷叶中分离制备黄酮类化合物[J].色谱,2007,25(1):88-92.
[17]陈四平,赵桂琴,潘海峰,等.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黄苓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2,19(4):328.
[18]李彩侠,黄国纲.荷叶提取物的分离和纯化[J].食品工业,2006(1):40-41.
[19]马慧萍.淫羊藿总黄酮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2, 17(1):1-3.
(收稿日期:2011-03-23), http://www.100md.com(马森林 陈四平)
原理:化合物在两相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而实现的分离,具有上样量大、分离快、损失少等特点。
该方法可用于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分离,常用溶剂体系有氯仿-甲醇-水、氯仿-甲醇-丙醇-水等。在分离异东方蓼黄素-3-O-葡萄糖苷、芦丁和异东方蓼黄素时,使用水层作移动相,结果双糖苷先于单糖苷流出。对极性较小的黄酮,则宜用氯仿-甲醇-水(7∶13∶8)系统。如从墨西哥的一种药用植物黄钟花中得到纯苷,经鉴定为异槲皮素(槲皮素-3-O-葡萄糖苷),采用正丁醇-醋酸-水(4∶1∶5)作移动相。
6 络合沉淀法
具有邻位羟基、邻二酚羟基、邻位羰基结构的黄酮类化合物与镁、铝、铅等金属形成络合物,而与其他物质分开,加酸可还原。如果所含的黄酮类化合物不具有上述结构,则加中性乙酸铅发生的沉淀为杂质,过滤除去。再向滤液中加碱式乙酸铅,可使其他黄酮类化合物沉淀析出。近年来,在用铅盐沉淀法不理想的情况下,可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沉淀剂,PVP与酚羟基形成氢键的最合适条件是pH值为3.5的1%~10%甲醇水溶液。马慧萍等[19]采用铅盐沉淀法对淫羊藿黄酮进行分离,将提取液浓缩后,加入醋酸铅溶液,放置,至无沉淀发生为止,抽滤,冲洗沉淀数次后,将沉淀置于70%乙醇中,加硫酸进行脱铅、过滤、滤液减压浓缩、真空干燥,收率为2.321%,收率较低。
, 百拇医药
7 萃取法
黄酮类化合物中有酚羟基的取代而显酸性,由于羟基的数目和位置不同,酸性强弱也不同,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将植物提取的总黄酮溶于有机溶剂中,分别按弱碱至强碱,由稀碱到浓碱的水溶液的顺序进行梯度萃取,就可以将黄酮从强酸性至弱酸性的顺序中萃取出来。比如将黄酮类化合物的混合物溶于有机溶剂乙醚后,依次用5%NaHCO3、5%Na2CO3、0.2%NaOH、5%NaOH碱性水溶液分别萃取,可依次萃取出7,4′-二羟基黄酮、7-羟基黄酮或4′-羟基黄酮、一般酚羟基黄酮、5-羟基黄酮。
近年来,随着对黄酮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营养保健等作用的不断研究,人们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对人类的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并且,黄酮类化合物不仅可以从中草药中分离得到,而且还发现以往作为废弃物的荷叶、葡萄渣、苹果渣中也富含有黄酮类化合物,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对天然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的方法较多,并出现了许多新方法。超临界流体萃取分离法、胶束动电毛细管电泳(MEKC)法、膜分离法、超微粉碎技术、电磁技术以及多种技术的组合,为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分析提供了快速准确的实验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新型的分离技术将推动天然提取物、人工合成物的更大进步。然而各种方法都有它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只有从各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分离纯化方法,才能为下一步的开发、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 http://www.100md.com
[参考文献]
[1]佟继铭,符景春,刘玉玲.黄芩茎叶的药效学实验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5,13(2):196-197.
[2]龚盛昭.黄酮类化合物保健食品大有开发价值[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 2007,18(1):63-64.
[3]宋慧,李勇.黄酮类化合物的保健作用[J].中国食品与营养,2004,4(11):45-47.
[4]陈欣安,陆磊.薄层色谱法分离鱼藤中异黄酮类化合物[J].林产化工通讯,1995,2(2):25-26.
[5]刘玉红,林庆生.橄榄叶黄酮类抗氧化物质的分离纯化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06(2):76-77.
[6]王克勤,罗军武,陈静萍,等.芹菜提取物中芹菜素的HPLC与HPTLC定量分析研究[J].食品科学.2008(4):291-293.
, http://www.100md.com
[7]梁鸿,赵玉英,崔艳君,等.北柴胡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J].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0,32(3):223-225.
[8]姜红芳,张玖,单承莺.毫菊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8,27(5):50-52.
[9]杨彦松,潘浪胜.洋甘菊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鉴定[J].应用化工,2008, 37(6):697-698.
[10]杨海艳,宋先亮.川楝黄酮分离与结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1):48-49.
[11]宋晓凯.天然药物化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8.
[12]WANG Hongyan, HAN Jingxian, XU Suixu, et al. Flavonoids of the stems and leaves of Scutellaria baiealensis Georfi as ligands of the GABAA receptor benzodizaepingbinding isite [J]. 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2002,12(5):265-267.
, 百拇医药
[13]陈业高.植物化学成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33
[14]张静泽,颜艳.吸附树脂分离技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中药杂志,2004,29(7):628-630.
[15]周媛,沈忠明.虎杖中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分离及性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 2007,11(3):37-41.
[16]田娜,刘仲华,黄建安.高效制备液相色谱法从荷叶中分离制备黄酮类化合物[J].色谱,2007,25(1):88-92.
[17]陈四平,赵桂琴,潘海峰,等.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分离黄苓茎叶中黄酮类化合物[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2,19(4):328.
[18]李彩侠,黄国纲.荷叶提取物的分离和纯化[J].食品工业,2006(1):40-41.
[19]马慧萍.淫羊藿总黄酮的提取分离工艺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2, 17(1):1-3.
(收稿日期:2011-03-23), http://www.100md.com(马森林 陈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