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剂量氯吡格雷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应用的临床效果对比观察(2)
第1页 |
参见附件(2197KB,2页)。
1.3 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行常规镇痛处理,监测心电图变化和血清心肌酶水平。以每毫升1.5万单位浓度的尿激酶生理盐水溶液静脉滴注行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开始前观察组口服氯吡格雷600 mg,对照组给予口服氯吡格雷300 mg,之后两组患者每日给予75 mg氯吡格雷维持剂量。于溶栓结束12 h内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溶液进行抗凝治疗, 2次/d,共注射5 d。同时应用他汀类药物行降脂,应用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和血管紧张酶转化抑制剂(ACEI)等降低心肌耗氧量加强治疗效果。观察记录治疗后两组患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CK-MB)峰值、达峰时间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以抬高的ST段回落百分比作为疗效判定标准。ST段回落百分比=(入院时ST段-治疗后ST段)/入院时ST段×100%。治疗后未再出现缺血性胸痛症状,ST段回落百分比高于50%为显效;胸痛疼痛程度有所缓解且时有发生,ST段回落百分比低于50%高于30%为有效;胸痛状况无明显改善,心电图无变化为无效;胸痛频发甚至痛感更剧烈为加重[4]。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由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不同剂量氯吡格雷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中的应用疗效见表1。由表1可看出观察组患者术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术后CK-MB峰值和达峰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CK-MB峰值和达峰时间均小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生活模式的转变,冠心病的发生率出现逐年递增的情况。目前,冠心病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冠心病严重的临床表现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3种。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在进行溶栓治疗时极易再次发生心肌梗死,增加患者死亡率。所以用于溶栓辅助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于降低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改善疾病预后有着重要意义[5]。
氯吡格雷口服吸收迅速,可在短时间内在体内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临床效果稳定确切,是一种新型口服血小板活性抑制药,它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上糖蛋白受体的活性而迅速抑制血小板凝聚[6]。ST段回落百分比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心脏功能的恢复状况,本研究结果表明以600 mg为氯吡格雷的起始剂量辅助溶栓治疗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ST段回落迅速且回落百分比高于50%的患者占80%以上。这些说明溶栓治疗前顿服一定剂量的氯吡格雷,然后以75 mg/d维持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效果较好。本文通过对不同起始剂量的氯吡格雷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发现一定起始剂量的氯吡格雷对于该病的治疗是高效安全的。以600 mg为氯吡格雷的起始剂量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冠脉的血栓负荷,恢复心脏功能,降低死亡率。以300 mg为氯吡格雷的起始剂量可能不足以抵抗血小板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能力较低,从而引发并发症发生倾向[7]。与溶栓治疗前口服低剂量(300 mg)氯吡格雷的临床疗效相比,高剂量组能在服药后3 h内发挥最强的抗血小板作用,有效抑制血小板活性,降低机体对药物的抵抗性,从而避免不良事件出现[8-9]。
[参考文献]
[1]李城,纪东华.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综合版,2006,29(8):8-9,41.
[2]李呈亿.接受纤溶治疗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服用氯吡格雷的效果:PCI-CLARITY研究[J].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2006,25(4):195-202.
[3]修建成(摘译),荆全民(审校).接受溶栓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病人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应用氯吡格雷的作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临床前沿版,2006,26(1):95-95.
[4]张言镇,赵丽梅,柳林,等.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6,28(2):110-114.
[5]张光明(摘译),崔炜(审校)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9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