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例血小板减少症新生儿的病因与预后
第1页 |
参见附件(2105KB,2页)。
[摘要] 目的:分析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TP)的致病因素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2010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60例NT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病因、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NTP最常见病因是细菌感染22例(36.7%)和窒息16例(26.7%),足月儿与早产儿在患者发病时间(P=0.020)、血小板计数范围(P=0.000)、有无出血症状(P=0.004)、血小板恢复时间(P=0.002)以及住院时间(P=0.003)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后:进行病因治疗后,治愈55例(占91.7%)、死亡5例(占8.3%)。足月儿死亡率(2.1%)与早产儿死亡率(33.3%)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NTP的最常见病因是细菌感染和窒息,积极治疗原发病后,多数预后良好。足月儿预后较早产儿预后良好。
[关键词]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病因;预后
[中图分类号] R7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7(c)-160-02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Neonatal thrombocytopenia,NTP)是儿科常见而严重的疾病,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发病率高达20%~40%[1]。其发病较急、病因复杂,需及早发现病因,进行积极病因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的高低可作为NTP的危重症评分指标[2-3],而NTP的预后与患儿病因及血小板的高低密切相关[2,4-5]。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近几年诊治的60例NTP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2月~2010年2月经本院儿科诊治的NTP患儿60例,所有患儿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均<100×109/L,符合《实用新生儿学》中有关NTP的诊断标准[7]。外周血血小板<50×109/L为重症NTP。60例患儿中男41例(68.3%),女19例(31.7%);足月儿48例(80.0%),早产儿12例(20.0%);剖宫产19例(31.7%),吸引产或产钳2例(3.3%),顺产39例(65.0%);入院时日龄>7 d 16例(26.7%),≤7 d 44例(73.3%);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范围:0~29×109/L 2例(占3.3%),(30~49)×109/L 12例(20.0%),(50~100)×109/L 46例(76.7%)。
1.2 临床表现
60例患儿中48例(80.0%)有出血症状,主要是皮肤出血(紫癜、出血点、脐带残端渗血等)为主,8例(13.3%)有严重出血症状,其中消化道大出血6例(10.0%),颅内出血2例(3.3%)。
1.3 治疗方法
患儿在确诊后,积极针对病因治疗、控制感染,严重者静滴丙种球蛋白500~800 mg/(kg·d),疗程3~5 d;对于效果不佳者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地塞米松1~2 mg/(kg·d),显效后改为5 mg/(kg·d)口服,并逐渐减量,4~6周后停药。血小板<30×109/L时辅助输入同型血小板加以治疗;重度贫血者给予浓缩红细胞输入。预后标准:血小板计数>100×109/L为治愈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因分析
NTP最常见病因是细菌感染22例(36.7%),其次依次是窒息16例(26.7%)、寒冷损伤10例(16.7%)、溶血7例(11.7%)、宫内感染5例(8.3%),见表1。
表160例NTP病因分类[n(%)]
2.2 临床特点
将60例NTP患者按照足月儿和早产儿分为两组,分析两组之间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足月儿与早产儿男女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9>0.05)。足月儿与早产儿在患者发病时间(P=0.020)、血小板计数范围(P=0.000)、有无出血症状(P=0.004)、血小板恢复时间(P=0.002)、住院时间(P=0.003)以及预后(P=0.000)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预后
经积极原发病治疗后,治愈55例(91.7%),死亡5例(8.3%),其中死于新生儿窒息3例(5.0%),死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例(3.3%)。足月儿死亡率(2.1%)与早产儿死亡率(33.3%)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
3 讨论
新生儿的血小板计算正常值是150×109/L~350×109/L,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诊断为NTP,<50×109/L时诊断为重症NTP[6]。一般患儿临床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为皮肤紫癜或点状出血,容易误诊;当出现消化道出血、肺出血、颅内出血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重症NTP症状时,患儿生命已受到威胁,致残与死亡率较高[7]。早期诊断并积极寻找病因,根据病因进行救治是降低患儿致残、致死率的关键。
引起NTP的原因很多,本研究结果显示,细菌感染和窒息是导致NTP的主要原因,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5-6,8]。其他原因依次为寒冷损伤、溶血、宫内感染等。细菌可直接破坏血小板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造成血小板黏附;细菌产物可与IgG结合,继发与血小板结合,继而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最终导致血小板减少,其引起细菌感染的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细菌感染引起的NTP多为血小板计数>50×109/L的轻症,仅11.7%为<50×109/L的重症。轻症患儿经有效抗感染后数天血小板计数多可恢复正常;重症患儿除应用有效抗生素外,还需静脉输入丙种球蛋白或血小板悬液,视情况给予激素治疗预防颅内出血等并发症[2]。新生儿窒息缺氧可使骨髓巨核细胞系统受到影响,抑制血小板生成[6],引起NTP发生。本文结果显示,新生儿窒息所致NTP很少为重症(仅5.0%),且所有患儿多在有效病因治疗后3~5 d恢复正常。但患儿若发生颅内出血或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时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05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