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综合性治疗的观察(2)
第1页 |
参见附件(2176KB,2页)。
1.5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效果为等级资料则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效果
见表1。由表1可知,总有效率与无效率相比:z=-2.45、P=0.011(双侧)<0.05,说明本次所采用的综合性治疗方法对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表1 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效果
注:与无效率相比,z=-2.45,▲P<0.05
2.2 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结果
见表2。由表2可知,治疗前后二氧化碳分压相比:t=15.12,▲P=0.045<0.05;氧气分压相比:t=13.61,▲P=0.048<0.05。提示通过本次有效治疗后患者肺功能得以改善,说明该治疗方案疗效确切。
表2 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气分析(x±s,mm Hg)
注:与治疗前相比,t=15.12,*P<0.05;t=13.61,▲P<0.05
2.3 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评估结果比较
见表3。由表3可知,治疗前后FEV1相比:t=17.48,P=0.046<0.05;FEV1/FVC相比:t=16.65,P=0.049<0.05;6 min行走试验相比:t=18.95,P=0.044<0.05。提示经过本次综合性治疗后患者肺功能情况得到改善。
表3 12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评估结果比较(x±s)
注:与治疗前相比,t=17.48,△P<0.05;t=16.65,*P<0.05;t=18.95,▲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破坏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属于可行干预治疗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4]。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已成为世界性问题[5]。临床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时间长、易反复以及治疗颇为棘手,因此常常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目前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主要以抗感染、扩张支气管,改善气体交换,延缓肺功能进行性恶化,减缓疾病进展为主[6-7]。然而临床却发现其治疗效果难以达到理想要求,因此笔者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了综合性治疗措施,从表1中治疗效果可以看出此次治疗措施总有效率高达85.83%,另外表2及表3中的客观数据也表明患者肺功能较治疗前得以改善,所以也从侧面证实了综合性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因此,笔者现将体会总结如下:①心理障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疾病特点,患者往往出现诸如抑郁、悲观等心理障碍,所以除了要了解患者心理问题且对其进行分型外,还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订出个性化的心理疏导方案,多与患者沟通、交流,树立其自信心,帮助其渡过思想上的难关。②保证呼吸道的畅通,对于能够咳嗽的患者,我们鼓励患者进行主动咳嗽,若存在痰液黏稠、干结难以咳出者,可给予硫酸特布他林0.25 mg以及布地奈德1 mg实施雾化吸入,以便更好地排痰;对于无力咳痰者则采取吸痰处理、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等对症处理。在保证呼吸道畅通的基础上给予患者氧气吸入治疗,如给予2~3 L/min、浓度在25%~29%的氧气进行间断吸氧。③药物治疗:例如对于抗菌消炎治疗可按照药敏试验结果选取合理的抗生素,如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Ⅰ度或是Ⅱ度者可选择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如头孢呋辛、头孢克洛等),而对于Ⅲ度或是Ⅳ度者可选择三代头孢等(如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同时在抗菌消炎治疗期间应最大限度地将细菌负荷降低到最低水平以便能够延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间隔时间,在给予抗生素的同时积极预防真菌感染且保证抗生素的足够疗程。对于支气管扩张剂的应用,笔者主张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给予短效的β2受体激动剂,若是效果欠佳可加用异丙托溴铵或是噻托溴铵等抗胆碱能药物,对于较为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可给予茶碱类药物静脉滴注治疗。④肺功能康复训练治疗也极其重要,例如缩唇呼气、腹式呼吸肌锻炼等,在进行此项康复训练时应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加重病情。
[参考文献]
[1]王迎难,张劲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治疗现状[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9,37(3):145.
[2]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慢阻肺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5(8):453.
[3]郑莜萸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76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