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1年第32期
编号:12150118
青光眼药物的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1年11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1年第32期
     5 碳酸酐酶抑制剂

    碳酸酐酶抑制剂通过抑制碳酸酐酶而减少睫状体内碳酸氢盐的形成,从而使房水的产生减少,导致眼内压降低。通过血管进入后房的阳离子主要是Na+,当HCO3-与Na+结合形成重碳酸盐(NaHCO3)时,房水渗透压升高,从而吸收水分使房水生成增加,如果抑制了碳酸酐酶的活性,使H2CO3生成减少,也就使HCO3-生成减少,即可导致房水生成减少,眼压降低[7]。全身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降压的机制被认为是抑制了睫状上皮上的碳酸酐酶活性,从而减少了房水的生成。全身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只要是正确应用,即使是最低剂量,亦能有效地治疗青光眼,但可能引起感觉异常、胃肠不适、体重下降、疲倦、抑郁、阳痿、尿道结石、贫血等副作用。乙酰唑胺于1954年作为第一个临床用于抗青光眼的口服碳酸酐酶抑制剂上市。临床应用的全身碳酸酐酶抑制剂多为磺胺衍生物,包括醋甲唑胺与乙酰唑胺等,常用于急性青光眼的治疗。局部应用碳酸酐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是碳酸酐酶抑制剂直接作用于睫状上皮部位的碳酸酐酶 ......
上一页1 2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3903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