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心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情绪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2)
第1页 |
参见附件(1810KB,2页)。
1.2.6 集体心理干预 成立“白血病患友之家”,对治疗后白细胞已经恢复正常的患者,分期分批进行集体康复知识指导和行为干预,每周2次,每次2~3 h。组织患者集体讨论、相互交流治疗康复心得,患友之间相互支持、共同分担烦恼,凝聚小组力量。
1.3 评定方法
在患者入院时及干预4周后,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癌症康复评价简表(CARES-SF)进行评定。SAS量表用于评价患者的焦虑程度;SDS量表用于评价患者的抑郁程度; CARES-SF量表[5]用于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心理、医患关系、婚姻关系以及性功能五个维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及干预4周后SAS评分及SDS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时SAS评分及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4周后,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及SD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干预后癌症康复评价简表(CARES-SF)各维度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CARES-SF量表心理维度、医患关系维度差异显著(P<0.01),生理维度、婚姻关系以及性功能三个维度差异显著(P<0.05)。见表2。
3 讨论
白血病又称为血癌,好发于青壮年,病死率极高,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姜乾金[6]指出,白血病患者具有复杂的心理精神症状,不同年龄阶段常表现不同的负性心理特点,尤其是家里充当经济支柱的患者,总担心自己长期患病或一旦离开人世将给家庭带来灭顶之灾。总的来说,白血病患者普遍存在以下心理特征[6]:恐惧、焦虑、抑郁、悲观、绝望、自信心不足;情绪波动大、思维混乱、认知不足;个性特征为精神衰弱,出现失眠、多梦、意志力低、内心充满不安与恐惧。据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导致患者产生各种各样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包括患者心理承受能力,疾病因素,治疗因素,如由药物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缺乏相关疾病知识,其他因素,如家庭经济情况、亲人态度等。
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广大学者越来越重视情绪因素与白血病发展、转归关系。白血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陈任安等[7]提出负性情绪或遭受重大精神打击与白血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有着密切相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在易感因子基础上,加上患者自身消极情绪,神经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活性下降,白细胞恶性增生,最终加重白血病病情。积极心理情绪能使神经内分泌保持平衡状况,增强机体免疫力,保证各器官活动正常协调。本研究在患者入院时采用SAS量表和SDS量表进行评估,发现患者伴有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有必要采取进一步的心理干预缓解情绪。
近年来白血病患者的心理干预越来越受到重视,恶劣的心理环境不利于疾病的康复。除了要重视疾病本身的治疗外,医护工作者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给予情感上的支持与鼓励,教会他们心理应激调整的方法,学会放松减压,缓解焦虑、抑郁情绪,使他们主动地配合治疗以及改善生活规律,提高生活质量,以达到综合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目的。本文通过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正确、科学认识疾病和摆脱恶劣的心理环境,进行身心放松训练,给予家庭关心支持以及集体心理干预等综合心理干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SAS评分及SD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CARES-SF量表心理维度、医患关系维度、生理维度、婚姻关系以及性功能维度差异显著(P<0.05或P<0.01)。
本研究证明,有针对性采取综合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白血病患者焦虑、抑郁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韦海肖.心理干预对自血病患者负性心理的临床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67-68.
[2] Classenc. Supportive group th erapy and distress in patients with metasic breast carcer:a ravclomnzcd clinical in cervention trial [J]. Archcen psychiatry,2001,10(4):302.
[3] 孙启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1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