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修补术三种麻醉方法效果比较(2)
第1页 |
参见附件。
疼痛程度的主观评价: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分,将疼痛分为1~100分整段标尺。麻醉程度的客观评价:若患者无疼痛感,无痛苦表情,腹肌松弛为麻醉完全;若患者出现轻微不适感,腹肌松弛则为麻醉良好;若患者感觉疼痛,出现痛苦表情,但可忍受手术,腹肌稍紧则为麻醉有效。若患者感觉疼痛剧烈、无法忍受手术、腹肌紧张鼓肠则为麻醉失败。腹肌松弛度评价:根据手术医生牵拉腹膜时的肌肉松弛程度进行评定,采用腹肌松弛度优等率表示。其中牵拉腹膜时腹肌松弛,无肌肉紧张为优;牵拉腹膜时有轻度腹肌紧张,但无鼓肠等副作用为良;牵拉腹膜时腹肌紧张,有鼓肠等副作用为差。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法,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不同时间疼痛程度的主观比较
三组患者不同时间疼痛程度的主观比较结果显示,三组患者在手术开始、手术结束的疼痛程度均低,与组二、三比较,组一术后2 h疼痛最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q = 3.68、3.91,P < 0.05)。见表1。
表1 三组不同时间疼痛程度的主观比较(x±s,分)
2.2 三组麻醉程度的客观比较
三组患者麻醉程度的客观比较结果显示,组一患者出现的麻醉完全率高于组二、组三(P < 0.05),说明组一麻醉较组二、组三效果佳。三组患者均无麻醉失败。见表2。
表2 三组麻醉程度客观比较[n(%)]
2.3 三组麻醉时间及腹肌松弛程度比较
三组患者麻醉时间及肌松程度比较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 = 2.68、2.11,P < 0.05);三组患者的肌松程度分别为组一>组二>组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 = 5.20、4.83,P < 0.05)。见表3。
表3 三组麻醉时间及腹肌松弛程度比较
2.4 三组术中各时点平均动脉压和心率比较
三组患者术中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比较结果显示,组二患者术中MAP和HR均明显低于组一和组三(麻醉前、手术切皮时、冲洗引流时、手术结束时MAP的q分别为3.22、3.67,3.15、3.97,3.24、3.45,3.52、3.68;HR的q分别为3.54、3.67,3.21、3.68,3.75、3.52,3.53、3.78;均P < 0.05)。见表4。
2.5 三组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费用比较
组一、组二、组三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7.8±38.6)、(55.9±33.3)、(56.3±35.8)mL;三组患者的平均住院费用分别为(7 823.5±343.0)、(5 559.5±215.0)、(5 382.5±203.0)元。因此,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 = 0.73、0.68,P > 0.05),而组一平均住院费用明显较高(q = 11.67、6.81,P < 0.05)。
3 讨论
胃穿孔患者除应激性溃疡穿孔外,大部分有长期溃疡史和营养不良等变化,腹膜炎患者往往伴有剧烈腹痛与脱水,部分患者还会继发中毒性休克,因此麻醉中要继续纠正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与血浓缩[3-4]。本文组一患者采用气管插管全麻,组二患者采用二点法腰硬联合+强化,组三患者采用硬膜外麻+强化,分别比较三组的麻醉效果。结果显示,三组患者在手术开始、手术结束的疼痛程度均低,而组一术后2 h疼痛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一患者出现的麻醉完全率高于组二、组三(P < 0.05);三组患者的麻醉时间、肌松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组二患者术中MAP和HR均明显低于组一和组三(P < 0.05);三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组一平均住院费用明显较高(P < 0.05)。胃修补术手术多为急诊饱胃、手术时间短,冲洗盆腔放置腹腔引流管时,手术刺激大,硬膜外麻+强化难于满足手术要求;二点法腰硬联合+强化可以达到足够广泛的麻醉平面,但影响血流动力学的稳定,需注意低血压的发生,不适合老年或有重度脱水中毒性休克等一般情况差的患者;气管插管全麻麻醉生效快,镇痛完全腹肌松弛,麻醉耗时短,但费用较高,术后出现疼痛早,需及早给予术后镇痛。综上所述,本文笔者初步探讨了胃修补术三种麻醉方法比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26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