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内皮祖细胞与急性脑梗死及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2840KB,3页)。
1.2 方法
1.2.1 记录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包括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总胆固醇(CHO)、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1.2.2 流式细胞仪检测EPCs 取外周血50 μL加入5 μL PE标记的抗人CD133及3 μL PerCP/Cy5.5标记的抗人KDR,4℃冰箱中避光孵育30 min,试管中加入红细胞裂解液500 μL避光孵育10 min,加入PBS 1~2 mL,以1 500 r/min离心10 min,去上清,加入500 mL PBS缓冲液使细胞重新悬浮,通过流式细胞仪计数CD133、KDR双阳性细胞作为EPC的百分比。检测时用PE-IgG1及PerCP/Cy5.5-IgG1作为同型对照。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一般情况、临床及实验室检验指标比较情况
三组患者年龄、性别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脑梗死组和危险因素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HbA1c、CHO、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HDL-C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1。
2.2 三组循环EPC数量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和危险因素组循环EPC数量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脑梗死组循环EPC数量较危险因素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7 8)。见表2。
表2 三组循环EPC数量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P < 0.01;与危险因素组比较△P < 0.05
2.3 循环EPC数量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以循环EPC数量为因变量行非参数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组EPC数量与SBP、DBP、HbA1c、CHO、L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 = -0.358、-0.176、-0.264、-0.165、-0.283,均P < 0.05),与HDL-C呈显著正相关(r = 0.172,P < 0.05);危险因素组EPC数量与SBP、HbA1c、CHO、L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 = -0.378、-0.259、-0.248、-0.251,均P < 0.05),与HDL-C呈显著正相关(r = 0.169,P<0.05);两组EPC数量均与年龄、TG无相关性(均P > 0.05)。见表3。
表3 循环EPC数量与脑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2.4 脑梗死组与循环EPC数量NIHSS评分的关系
脑梗死组循环EPC数量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 = -0.706,P < 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一种多危险因素疾病,即各种血管危险因素引起内皮细胞损伤和功能不全,启动动脉粥样硬化地形成而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在正常情况下内皮损伤和骨髓来源的EPCs修补之间存在动态平衡,以维持内膜完整性。一些研究发现,在血管危险因素、组织缺血、血管损伤等病理性刺激下循环EPCs可发生变化[5]。
2004年Taguchi等[6]首次报道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病灶数目与循环CD34+、CD133+细胞数值呈明显的负相关。2005年Ghani等[7]发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4 h外周血EPC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明显下降。最近一些研究也提示,急性脑卒中患者EPC数量与神经功能评分相互关联,脑卒中48 h后神经功能严重缺损患者较神经功能轻微缺损患者EPC数量明显减少,而且急性脑卒中后循环EPC数量增加预示疾病预后较好[8-10]。Sobrino等[11]分别对脑卒中急性期、稳定期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健康人群的外周血EPC数量进行测定发现,前3组患者EPC数量比健康人群显著下降,且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本研究亦得出同样结果,急性脑梗死和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EPCs数量明显下降(P < 0.01),且EPCs数量与NIHS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P < 0.05);但本研究还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和脑血管危险因素患者EPCs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7 8),但急性脑梗死后EPCs数量有增加趋势,认为脑梗死时脑组织损伤,组织缺氧、缺血会增强骨髓EPCs迁移至外周血,使外周血EPCs数量增加,从而应对血管损伤应激需要[12]。
本研究结果发现,急性脑梗死组和脑血管危险因素组EPCs数量与血压、HbA1c、CHO、LDL-C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与HDL-C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龄、TG无相关性。分析原因可能为高血压状态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机能亢进,血管紧张素Ⅱ通过诱导氧化应激反应抑制EPCs分化,抑制EPCs端粒酶活性,加速EPCs老化,且这种作用可被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所抑制[13]。另外,醛固酮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释放及影响蛋白激酶B(Akt)信号传导,抑制EPCs增殖、分化。高血糖及其作用的产物可通过多种信号途径影响EPCs,高糖本身和其介导的氧化应激可使EPCs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PKB/Akt)通路受阻,从而影响EPCs的分化;高糖介导的胰岛素B细胞转录因子(FoxO)磷酸化/乙酰化失衡,可能使FoxO蛋白表达增加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40KB,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