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2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91233
置入疗法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5日 迟金臣 李庆珠 李伟
第1页

    参见附件(2127KB,2页)。

     1.3 疗效评价标准[5]

    以Malek评分标准对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评定,评分越低,效果越好。1分:随访3个月内未出现神经系统缺损及脑动脉缺血等症状;2分:未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缺损,且每个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少于1次;3分:轻微的神经系统缺损,且每个月TIA少于1次;4分: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和(或)脑动脉缺血症状无明显改善;5分:患者死亡。我院评价以1、2、3分为疗效良好,4、5分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84例患者中,对照组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7.6%;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1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具体评分分布数据见表1。

    两组患者术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并发症,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9.5%,观察组为35.7%。见表2。

    治疗后立即对所有患者行血管造影检测,对照组平均残余狭窄率为32.3%,观察组为27.8%;随访6个月,对照组复发率为23.5%,观察组为16.3%;观察组患者满意率为98.4%,明显优于对照组(89.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颈动脉狭窄已成为临床高发病之一,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较高。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颈动脉狭窄在国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6]。加之该病可以引发脑卒中成为临床致死率较高的病症,对颈动脉狭窄治疗的研究受到医学工作者的重视。采用传统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进行治疗,该法虽疗效确切,但手术风险性及复发率高,难以满足医患的需求。随着医学的发展,神经影像和介入神经放射学的进步,置入疗法治疗颈动脉狭窄成为临床研究的主要方法。置入疗法较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有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等优势的同时还进一步扩大了手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适用范围,受到了医患的认可[7]。

    置入疗法的操作中引入了微创技术,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①置入疗法不需要全身麻醉,不仅减少了麻醉药对患者的副作用,还有利于对手术操作的监测;②创口明显减小,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也缩短了康复时间,缓解了患者的身心和经济压力;③置入操作可同时在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上进行治疗操作,尤其适于多部位合并狭窄患者的治疗;④手术操作简单,易于被患者接受,易于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容易被医生掌握,便于在临床上推广使用;⑤具有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患者满意率高等优势。诸多优势为置入疗法在临床上取代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及其他疗法奠定了基础[8]。

    置入疗法在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并发症,尤其在部分合并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并发栓塞,如处理不当不仅会导致手术失败,甚至会危及患者的生命。研究证实通过医疗技术人员改进操作方法,及时处理术中的异常情况,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笔者体会如下:①颈动脉狭窄患者多伴发血管硬化,手术操作要做到迅速、轻柔、准确,尽量减少保护装置的使用,置入支架时尽量争取一步到位,以此降低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②使用支架时颈动脉压力感受器会刺激迷走神经,使心率反射性减慢,对于此种现象,需要在支架释放前给予适量的阿托品。③术中易出现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引发休克,要求医护人员加强术中监测,维持患者血压的稳定,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时,立即采取升压措施。④手术治疗后应继续服用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并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9-10]。做好置入疗法的并发症预防,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是进一步提高其疗效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置入疗法具有安全性高、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患者满意率高等优势,对于当前临床使用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具有明显的优势,适于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但同时置入疗法还存着并发症较高、血栓残留多、复发率高等有待进一步改善的地方,需要学者及医护人员继续研究总结,以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参考文献]

    [1] 杨丽军,胡庆,董爱勤,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对颈动脉狭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河北医药,2008,30(3):329-330.

    [2] 赵克洪,沈江明.高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规律[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3):2420-2421.

    [3] Faries PL,Chaer RA,Patel S,et al. Current management of extracranial carotid artery disease [J]. Vascular and Endovascular Surgery,2006,40(3):165-175.

    [4] 李慎茂,凌锋,缪中荣,等.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5,2(2):56-61.

    [5] Furlan AJ. Carotid-artery stenting-case open or closed [J]. N Engl J Med,2006,355(16):1726-1729.

    [6] Reimers B,Schluter M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127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