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2年第5期 > 正文
编号:12191230
川芎嗪对胎儿生长受限孕妇血液流变学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2月15日 张正娥 王燕
第1页

    参见附件(3794KB,4页)。

     ①核实孕龄,据第6版《妇产科学》孕龄计算方法,校正所有入选孕妇的孕龄。②动态监测宫高增长速度:连续3周测量宫高在标准曲线第10百分位数以下,或增长缓慢或停滞不升,或计算胎儿生长发育指数=宫高(cm)-3×(月份+1),胎儿生长发育指数< -3为筛选FGR指标。③B超测量胎儿生长径线值及胎儿体重估计(EFW)在同孕龄第10百分位数以下或低于2个标准差;或动态监测胎头双顶径(BPD):若增长< 2.0 mm/周,或< 4.0 mm/3周,或< 6.0 mm/4周,或于孕晚期(28~36周)< 1.7 mm/周;或动态监测胎儿股骨长度(FL):31周前平均增长< 2.0 mm/周,31周后平均< 1.0 mm/周,均可诊断FGR。④B超测量胎儿头围(HC)、腹围(AC)、FL,HC/AC比值若大于同孕周正常值的第95百分位数,或FL/AC比值大于0.24,则不均称型FGR诊断成立。⑤B超提示脐血流峰谷比值S/D≥3.0可作为参考指标。

    1.3 方法

    1.3.1 治疗方法 诊断为FGR的孕妇(即A、B组)均给予1个疗程(7 d)治疗:①常压间断低流量给氧30 min,流量2~4 L/次,2次/d;②静脉滴注5%葡萄糖500 mL,1次/d。③5%葡萄糖500 mL+ATP 40 mg+CoA 100 U+肌苷0.4 g+嘉利多维(复合维生素)2.0 g,静脉滴注,1次/d;④8.5%乐凡命(复方氨基酸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2d;A组每日应用盐酸川芎嗪注射液160 mg加入②中静脉滴注(滴速为40滴/min),其余支持治疗两组相同;C组定期产检,不予特殊处理。

    1.3.2 检测方法 孕妇于治疗前2 h及1个疗程用药结束后24 h内分别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 mL,正常孕妇于入选开始监测时空腹抽取肘静脉血4 mL,以固相抗凝剂肝素(10~20 U/mL血)抗凝。采血后于4 h内完成测试,若存于4℃冰箱则可延长至12 h。由我院检验科固定检验师利用普利生TM-8804血液流变测试仪检测各标本血液流变学参数。包括:血浆黏度(plasm viscosity,PV)、红细胞压积(haenatocrit,HCT)、全血低切(5/s)黏度(blood viscosity at low shear rate,LBV)、全血中切(30/s)黏度(blood viscosity at middle shear rate,MBV)、全血高切(200/s)黏度(blood viscosity at high shear rate,HBV)。B超监测A、B组孕妇治疗前后及正常孕妇脐血流阻力指标,即脐动脉血流速度峰谷比(S/D)、脉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孕妇分娩后记录胎龄及新生儿出生体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孕妇血液流变学参数比较

    三组LBV、MBV、HBV及HCT水平与女性正常值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前,A组与B组LBV、MBV、HBV、PV及H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较C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A组LBV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 0.05);而B组LBV值较治疗前下降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A组LBV值显著低于B组(P < 0.05),而两组MBV、HBV、HCT、PV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2 三组脐血流阻力情况比较

    治疗前,A组与B组相比,S/D、PI及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A、B组与C组相比,S/D、PI及RI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A组与B组S/D、PI及RI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A组S/D、PI及RI的降幅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5。

    2.3 三组分娩平均孕龄及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比较

    三组分娩平均孕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B组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6。

    2.4 FGR孕妇全血黏度低切值、脐血流阻力指标及新生儿出生体重间的相关性

    A、B组LBV值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与S/D、PI、RI呈正相关(P < 0.05);S/D、PI、RI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显著负相关(P < 0.05)。见表7。

    表7 全血黏度低切值、胎儿脐血流及新生儿体重间的相关性(r)

    注:△P < 0.05;▲P < 0.01,-表示无数据

    3 讨论

    孕妇正常生理代谢及胎儿生长发育都需要有良好的血液循环,循环功能障碍可造成胎儿营养物质供给及利用障碍。血管的内在流动性,即血液流变学关系到组织器官的血流量[5-6]。血液流动时必须克服其本身的摩擦阻力,即血液黏度。毛细血管因缺乏平滑肌细胞,不能通过收缩使内径推动血液循环,其主要依靠血液的流动性发挥作用。因此,血液的流动性对微循环尤为重要。孕妇血容量自妊娠6~8周开始逐渐增加,至妊娠32~34周达到高峰,并维持此水平至分娩。血容量的增加包括血浆及红细胞的增加,其中,血浆的增加多于红细胞的增加,从而出现血液稀释,血细胞比容降低,血液黏度下降,该生理变化有利于改善血液流变学,保证胎盘的血供,促进胎儿生长发育[6]。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IH)可导致胎儿生长发育受限,其病理生理基础显示全身小血管痉挛,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水份渗出使血液浓缩,血细胞比容增高,血液黏滞性增高,从而导致红细胞聚集性增强;同时由于血浆蛋白丢失,胶体渗透压下降,进入红细胞内的水份增多,则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血流缓或不畅,导致胎盘绒毛缺氧再灌注损伤[7-8]。但非PIH所致FGR的血液流变学变化,目前报道尚不多。复杂的物理、化学因素综合作用决定血液黏度值。一般认为,血液黏度与切变率的变化相关,切变率低的血液黏度高,反之,切变率逐升高则血液黏度逐渐下降,最后趋向一个平衡值。从解剖和生理角度来看,人胎盘绒毛的血液循环是低压、低阻和低切变率循环[9]。胎盘绒毛间隙血流是以“停-进”为特点,即停止后再重新建立血流。相对来说,胎盘微循环中红细胞聚集性增强是血液黏度增高的潜在危险因素。Marumoto[10]研究表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794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