咪唑斯汀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68例疗效观察(2)
第1页 |
参见附件(1770KB,2页)。
1.3 疗效判断标准
参照文献[4]拟定。①治愈:风团全部消退,无瘙痒、皮肤划痕试验阴性,临床疗效指数下降率≥90%。②显效:风团大部分消退,轻度瘙痒,临床疗效指数下降率≥60%,且<90%。③进步:风团部分消退,中度瘙痒,临床疗效指数下降率≥20%,且<60%。④无效:风团无明显消退,瘙痒明显,临床疗效指数下降率<20%。临床疗效下降指数=(治疗前总计分-治疗后总计分)/治疗前总计分×100%;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完成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5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55,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4.755,*P < 0.05
2.2 两组患者风团消失时间、疗程后1个月复发频次比较
观察组患者风团消失时间、疗程后1个月复发频次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风团消失时间、疗程后1个月复发频次比较(x±s)
2.3 两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的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口干、困倦、乏力、嗜睡,其他头痛、便秘、皮疹等严重不良反应均未出现。观察组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65%(12/68),对照组为13.24%(9/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是一种由变态反应导致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其通透性增强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大多数的CIU患者难以找到明确的过敏原,相关的发病机制亦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IgE介导的体液免疫参与及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1和TH2)比例、功能失调的细胞免疫机制参与有关[5]。复方甘草苷注射液具有较好的抗过敏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诱导淋巴细胞产生干扰素、促进胸腺外T淋巴细胞分化增强;此外,还具有明显的抗炎、类固醇、免疫调节作用,能够使皮肤、黏膜的组织肿胀减少。
咪唑斯汀是第二代抗组胺药,能够使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受到抑制,并对肥大细胞内花生四烯酸代谢的5-脂氧合酶有抑制作用,能够使白三烯等炎性介质的生成减少,从而使嗜碱性粒细胞表面CD63的表达抑制,减轻花生四烯酸诱发的水肿症状。此外,咪唑斯汀尚能阻滞C蛋白激酶(PKC)介导的AKT信号传导途径,从而使肥大细胞对外来抗原的反应受抑制。观察结果显示,咪唑斯汀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后患者的风团消失时间等症状和体征均有显著改善,其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5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停药后1个月两组均有复发,咪唑斯汀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组的复发频次改善情况明显低于依匹斯汀(P < 0.05)。有研究表明,咪唑斯汀口服能迅速吸收,服药后1.5 h血药浓度达峰值,具有起效快,且作用持久的特点。本组研究显示,咪唑斯汀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7.65%)与依匹斯汀(13.2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咪唑斯汀很难通过血脑屏障,几乎没有嗜睡不良反应,也没有抗胆碱能作用。两组在研究过程中均未见明显严重不良反应,仅表现为口干、头晕、恶心等一般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咪唑斯汀与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应用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可以从抗组胺和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方面协同发挥治疗作用,临床疗效确切,治疗期间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颖.依巴斯汀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2009,31(21):2930-293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77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