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护理模式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比较(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200例,均为我院2010年1月~2011年6月间住院治疗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全部病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或国际心脏病学会制订的冠心病诊断标准[4],对参与本次研究均知情并同意,并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认知障碍、语言交流障碍者。按照入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71例,女29例;年龄50~87岁,平均(48.2±4.2)岁;病程5~22年,平均(10.9±3.5)年;冠心病心绞痛21例,高血压心脏病17例,心肌梗死型14例,心肌病13例,无症状心肌缺血型17例,高脂血症10例,心率失常8例。对照组男68例,女32例;年龄47~85岁,平均(45.7±3.9)岁;病程6~20年,平均(8.8±3.6)年;冠心病心绞痛19例,高血压心脏病20例,心肌梗死型16例,心肌病11例,无症状心肌缺血型14例,高脂血症10例,心率失常10例。两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即功能制护理:以工作为导向,将患者所需的护理活动,依工作性质机械地分配给护理人员,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为完成医嘱和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护士按照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分为“治疗护士”、“巡回护士”、“办公室护士”等。观察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即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舒适。具体的方法为:
1.2.1 生理舒适 ①营造良好的住院环境,促进生理舒适。②患者所用物品摆放合理,满足生理需求。③实施个性化护理促进生理舒适。④通过加强和保证患者机体的清洁卫生促进生理舒适。⑤通过防止医源性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生理舒适。
1.2.2 心理舒适 ①采用沟通交流和音乐疗法,并通过心理疏导促进心理舒适。②对疾病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患者通过信息的获得,缓解文化休克状态促进心理舒适。③利用认知治疗理论,通过建立良好的知信行模式促进心理舒适。
1.2.3 社会舒适 主要通过了解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社会支持系统而促进社会舒适。包括两个方面:①开展预见性的护理活动,杜绝促使疾病恶化或者加重的诸多不良因素,使患者在疾病治疗与护理过程中,感受到被尊重、被关心、被支持、被理解的情感体验,提高其满意程度。②要求亲人、朋友、同事、领导等给予精神或者物质上的援助以满足患者社会舒适。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前后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均采用汉化版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5]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该量表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疾病、一般状况、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功能8个维度。统计指标为各维度总分。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至于生活质量的评定时间为不同护理模式实施前(下文称第1次评估)和患者出院前1周各评估1次。在问卷评定的过程中,排除认为的暗示或者诱导,统一指导语,由专人负责评定,并要求患者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问卷各条目的回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模式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明显提高,其中生理机能、躯体疾病、精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四个维度得分、生理职能、一般状况、情感功能与干预前相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1)。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模式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除生理职能、躯体疾病、一般状况、精力四个维度明显提高,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余生理机能、社会功能、情感功能、精神健康四个维度得分与护理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出院前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结果比较,各维度得分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或P < 0.001)。提示舒适护理模式的实施,对患者疾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影响作用。见表1。
3 讨论
舒适护理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6-7]。患者入院后,从住院环境的安静、整洁、安全、美观,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到安排特殊患者(打鼾患者)居住单间病室以及到保持床单位舒适(如床铺平整,及时进行体位调整,利于呼吸和肌肉放松,保持心情宁静,床垫软硬度适中,床单被褥的及时更换)、日用品摆放位置合理等方面,均充分显示了对患者高度的护理人文关怀。根据病情配备合适的膳食,并对注意事项讲解,如保持大便通畅的重要性,患者保持口腔、皮肤、头发等部位的个人卫生的意义,既体现出对护理细节的管理,使患者获得知识和信息以及服务更加全面,又对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及增强患者自我健康管理的理念和信心起到较好的影响作用。同时加强对各种管道和监护的护理如,加强药物副作用的观察,为减轻患者卧床疲劳、预防压疮、增加舒适感而对四肢和受压部位进行的协助按摩等,均有效地防止继发性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护理患者的过程中,护士还想尽一切办法如按摩、足浴、降低和消除各种噪声,通过促进或者保证患者有效的睡眠来提高生理舒适度,也是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和睡眠觉醒节律,防止诱发焦虑、抑郁情绪,避免加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病情的重要措施[8-10],这些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患者的生理舒适程度。而针对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影响,采用“认知治疗理论”,帮助患者认识疾病,解释其目前的病情转归、治疗和护理,了解其心理变化,做好心理疏导,给予心理支持,协同家属安慰、鼓励患者,同病友听音乐、谈开心事,消除恐惧感,既不夸大疾病的危害,又着重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从而指导并督促、帮助改变以往错误的“知-信-行”模式。同时提供的有关疾病治疗方面的信息、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尊重,最大限度地让患者拥有并体验到了被理解、被尊重、被关怀的情绪体验,从而为患者多角度、多层面地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预见性护理活动的开展,特别是护士针对影响患者发病的诸多应激因素,如情绪、焦虑、抑郁、婚姻、工作、年龄、性别、社会环境等进行研究,制订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并作为健康教育的内容之一,提醒指导患者避免上述不利因素,对患者自觉健康意识的加强和自觉健康行为效能的提高起到了良好的警示作用。另外对患者进行的认知指导,减轻了患者心理顾虑,取得亲人、朋友及过去的同事对患者不同程度的关心和鼓励,并根据病情适当安排家属陪床等措施,单位领导、朋友亲属来院探视,客观上给予的物质和经济上的援助,主观上给予的精神上的支持,均让患者得到了更多的温暖和安全感,使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完善,进而促进社会功能的舒适。
至于生活质量概念,目前随着在医学领域的引入,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卫生政策的制订、卫生资源效益的评价等。通过该项研究,笔者认为,生活质量既可以作为一种指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9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