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帕金森患者家属心理的影响(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系统且专业的心理干预。
1.2.2 心理干预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是相关帕金森的预后、诊疗护理常识,包括饮食指导、安全护理、排泄护理、健康指导等常规护理。而对干预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4次团体治疗,每次10例左右,共进行12 d。同时,根据问卷中个别患者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个案的心理咨询。具体步骤如下:阶段一:进行心理评估;阶段二:个体心理疏导和一般性心理治疗(共进行5次);阶段三:团体心理治疗(5次)。①第1次:让干预组正确认识帕金森病,了解疾病的常识,从而消除紧张焦虑心理,提高治疗的依从性;②第2次:将干预组进行分组,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认识,患者家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处理一下因亲人生病而引发的负性情绪;③第3次:让患者家属重新建立价值观和自信心,以积极的应对方式面对生活;④第4次:通过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和分享,促进每个人看到自己的优点,增加信心。
1.2.3 研究工具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3],量表均有20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其抑郁、焦虑反应越重。
1.2.4 调查方法 对照组和干预组在入院3日内完成抑郁自评问卷(SDS)和焦虑自评问卷(SAS)的前测评定,在实施心理干预之后,两组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问卷(SDS)和焦虑自评问卷(SAS)的后测评定。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5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抑郁自评得分、焦虑自评得分比较
实施心理干预前,两组患者家属SDS评分和SAS评分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抑郁自评得分、焦虑自评得分比较(x±s)
2.2 两组干预后抑郁自评得分、焦虑自评得分比较
实施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家属SDS评分和SAS评分的比较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 0.01)。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后抑郁自评得分、焦虑自评得分比较(x±s)
2.3 两组干预前后抑郁、焦虑自评得分比较
干预组患者家属SDS评分和SAS评分在干预前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而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4。
表3 两组干预前后抑郁自评得分比较(x±s)
表4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自评得分比较(x±s)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帕金森病的致残率较高[4],帕金森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也给社会造成巨大的医疗支出。帕金森患者家属往往是最了解其患者身心需求的人,同时又是患者的主要照顾者、保护者、关爱者和支持者,承担多重角色功能。在对患者的社会和家庭支持中,患者家属的支持最为重要[5]。患者罹患帕金森后会给其家庭带来各种沉重的打击和压力,从而直接影响到对患者的治疗支持,甚至会产生诸如厌恶、歧视、逃避、虐待或遗弃患者等不负责的行为,也直接影响患者的身心康复,无法履行其角色责任,因此关注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就显得尤为重要。
研究发现,实施心理干预前,两个组患者家属在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他们的SDS和S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了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人口学变量和抑郁和焦虑方面是同质的,具有可比性;实施干预后,干预组的抑郁和焦虑总分的差值明显地高于对照组,因此说明心理干预能很好地改善帕金森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对患者的心身康复有积极作用。两组患者家属比较结果显示,干预组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对患者家属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和推广价值,有力地佐证了心理干预对帕金森患者家属有显著提高的作用。
研究显示,通过心理干预后,接受干预组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降低,表明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变患者家属情绪反应和心理健康状况。并且,心理干预组SAS、SDS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家属的焦虑和抑郁情绪。
[参考文献]
[1] 梅俊华,邵卫,周景芬,等.心理干预辅助药物治疗帕金森病抑郁与认知障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1,6(2):118-121.
[2] 肖宁.心理干预对脑肿瘤患者家属负性情绪的影响[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65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