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2年第22期 > 正文
编号:12274429
胃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的长期疗效评价(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5日 姚晓敏
第1页

    参见附件。

     [Key words] 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Barrett esophagus; Omeprazole; Long-term effect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远端食管鳞状上皮被腺样柱状上皮所代替同时伴有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的一种病理学改变[1]。BE的确切发病率并不十分清楚,很多患者由于没有明显的症状而未就诊,因此其发病率被大大低估[2]。BE是胃-食管反流性病变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同时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超过80%的食管腺癌发生于BE[3]。临床上普遍认为BE是一种癌前病变,未经干预的BE发生食管癌的风险显著增高。因此,探讨治疗BE简便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临床研究的热点。本文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胃镜室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Barrett食管患者59例进行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联合药物治疗的长期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胃镜室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Barrett食管患者59例,根据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31例,给与奥美拉唑20 mg口服,每日1次;实验组28例,在胃镜下行氩离子凝固术,术后给予奥美拉唑20 mg口服。对照组男19例(61.3%),女12例(38.7%),平均年龄(50.4±6.6)岁;实验组男16例(57.1%),女12例(42.9%),平均年龄(51.1±7.2)岁。所有患者或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自愿加入该实验研究。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例、病变范围等经统计学处理后无差异(P > 0.05),临床基线情况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患者行镜下氩离子凝固术前常规行心电图、出凝血、血尿常规等检测。术中给与心电监护,测量心率、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德国产的ERBE-APC300内镜电凝电切氩离子发生器,流量1.8 L/min,功率设定为60 W。内镜采用奥林巴斯GIF-V7.0,内镜进入食管达到病变处后,以1~3s/次的频率进行氩离子凝固治疗,由胃食管结合处至BE末端呈反复纵形长条状烧灼,然后烧灼岛状黏膜。为避免术后食管狭窄或疼痛,对于病变较长且累计全周的病变采用分次治疗方案。每次凝固范围控制在全周型50%长度小于5 cm。治疗当天禁食,第2天开始进食流质并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1.3 随访及疗效评价

    两组患者于术后第3、6和12个月行内镜复查,每次检查在新生的鳞状上皮进行多点四象限取组织标本并对可疑病灶需加取活检。所有的活组织切片检查由2位经验富的病理学医师进行。反流性病变症状评分以烧心、反酸、上腹部不适及胸骨后疼痛为指标,无上述症状者记为“0”分,症状轻微,间断出现者记为“1”分,症状持续出现且影响正常生活者记为“2”分[4]。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分析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完成,患者年龄、症状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性别比例、复发率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症状缓解

    治疗后3个月时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例数为15例,缓解率为48.4%,实验组有缓解例数为22例,缓解率为78.6%,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χ2 = 5.72,P = 0.01)。对照组治疗前症状评分为(1.82±0.51)分,治疗后为(1.34±0.66)分;实验组治疗前状评分为(1.83±0.46)分,治疗后为(0.81±0.28)分。实验组症状缓解明显好于对照组(t = 3.94,P < 0.01)。见图1。 2.2 不良反应

    术后主要不良反应为胸骨后不适8例(28.6%),黏膜下气肿4例(14.3%)和发热3例(10.7%)。

    2.3 随访结果

    两组患者在术后3、6和12个月进行内镜复查,对照组在服药期间未见恶性病变患者,Barrett食管病变长度和范围未见明显增加。实验组28例患者随访3月、6月和12月时分别有4例、5例和6例柱状上皮化生,提示病变复发。12个月病变累及复发率为21.4%。

    3 讨论

    临床上普遍认为Barrett是一种癌前病变,普通人群的发病率为1.0%~1.5%,但实际情况可能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BE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为反流性食管炎,因此在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中BE发病率可达10%~15%,是普通人群的10倍。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出现渐上升趋势,食管腺癌的发生和BE存在密切的相关性,流行病学资料显示BE患者食管腺癌发病率是普通人群的125倍[5]。病理学研究发现,肠上皮化生是Barrett食管向食管腺癌转换的重要基础,由BE到腺癌需要将经历特殊肠化—轻度不典型增生—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这一逐渐演变过程。因此,早期发现并阻止BE向食管腺癌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内镜设备与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BE被发现,但对BE采用何种治疗方法,目前仍存在一定的分歧[6]。李安全等[7]认为,BE可以长期稳定存在而不发展为食管腺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8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