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12月住院患者共计60例,绝经期妇女30例,年龄49~81岁,平均(61.2±6.12)岁;对照组30例,年龄50~76岁,平均(62.1±6.65)岁。绝经的患者和对照组人员均于早晨空腹抽取静脉血2 mL,分离血清后-20℃保存待测。血清BGP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试剂盒由解放军总医院提供,BMD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Ca、磷(P)用SMAC技术分析仪检测,专人负责,均符合质控要求。
1.2方法
颈动脉IMT测定:采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由专人操作,选择频率7~12 MHz线阵专用血管探头检测双侧颈动脉。患者仰卧,肩部垫高,颈后仰,头稍转向对侧,从锁骨上窝起逐渐上移,于前、侧颈部两个方向行连续纵、横切面检查,测定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IMT,IMT定义为腔-内膜交界面到外膜上层之间的距离,纵切探查测量3个点的IMT:颈动脉球部最厚为1个点,向下1 cm为1个点,向上1 cm为1个点,取其均值作为IMT值。同时观察颈动脉斑块的数量,软硬斑块及其形态。
1.3 斑块的判断标准
正常颈动脉IMT<1.0 mm,以1.0 mm≤IMT<1.5 mm定义为颈动脉内膜增厚,以IMT厚度≥1.5 mm[3]、且增厚的内膜向腔内凸出定义为动脉硬化斑块。
1.4 检测指标
对所有病例均检测BGP,并用双能X线测定BMD,用SMAC技术检测ALP、Ca、P含量。
1.5统计学方法
所有统计资料均用SPSS 13.0软件完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绝经后骨质疏松伴颈动脉硬化患者与对照组比较
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对照组相比,BGP与BMD均明显减低,ALP明显升高(P < 0.05)。
表1 绝经后骨质疏松伴颈动脉硬化患者与对照组比较(x±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 0.01,■P < 0.05
2.2 绝经后妇女治疗前与治疗后BGP水平比较
绝经后妇女经治疗后BG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血Ca、P、ALP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绝经后妇女治疗前、后BGP水平比较(x±s)
注:与治疗后比较,*P < 0.01
2.3 常规二维超声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用常规二维超声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感兴趣区ROI内选取斑块为A区,选取颈总动脉内血液组织为B区,计算B/A比值,即应变对比度。血液组织与各斑块的应变对比度即B/A值为软斑块(1.76±0.65)%。见图1~4。
3 讨论
绝经期妇女BGP,BMD降低与血管硬化冠状动脉钙化相关,说明绝经期妇女由于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体内有雌激素受体器官和组织发生退行性变化,如血管硬化骨质疏松等[4]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基质形成不足导致血中骨钙素降低,说明髓骨量的丢失加重,动脉硬化程度也加重,这可能提示,在骨质吸收钙的转移和动脉硬化之间存在着相关性。而动脉硬化患者中很多是骨质疏松患者,在动脉硬化斑块中可找到存在于骨的有机质中的羟磷灰质,骨桥蛋白2(BMP-2)1-25羟化醇可促进骨基质钙化,同时负性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这些说明绝经期妇女骨质疏松发病机制与动脉硬化血管疾病关系密切。绝经期妇女BGP、BMD降低同时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雌激素水平降低,与骨代谢、骨密度密切相关,与软、硬斑块的形态有关。绝经后妇女BGP,BMD降低与患者的年龄、绝经时间的延长,BMD降低与软硬斑块及其形态相关。研究表明绝经后的骨丢失在绝经后的第一个十年最迅速[5]。除雌激素水平下降的影响以外某些营养和生活嗜好因素(如饮食中缺钙、大量饮酒、吸烟)或患有合并症如甲亢也能加重骨丢失,绝经后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进一步增加[6]。近期的研究表明动脉硬化是发生在全身动脉系统的病理过程。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可鉴别软硬斑块的性质,包括颅内动脉、颈内动脉、冠状动脉、下肢动脉等。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的重要表现卒中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存在共同的病理生理机制,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动脉硬化与骨质疏松存在相关性,特别是绝经后的老年妇女为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身心健康[7]。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BGP、BMD降低还与患者的年龄、绝经时间的长短、活动、日照减少有关,使维生素D合成不足,影响钙的吸收,钙摄取不足造成血钙降低,低血钙又刺激PTH的分泌,PTH作用于骨刺激成骨细胞分泌BGP和ALP进入血液循环,血中ALP含量升高[8]。但因ALP是一组非特异的磷酸脂酶易受肝肾等疾病的影响,较BGP特异性低,更能反映绝经患者体内骨的形成过程。这项研究表明这些变化均可促使绝经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采用上述方法治疗后血清BGP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说明在骨代谢过程中BGP起着一个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血清BGP、ALP、BMD是反映骨代谢瞬间变化的指标,可反映骨的转换率与骨细胞活跃,骨转移增加而升高表示骨形成增加,反之血中BGP、ALP水平降低则骨的形成减少。使用无创性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绝经后妇女进行定期颈动脉超声检查,能直接观察颈动脉IMT厚度及斑块情况、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作为颈动脉疾病筛查的首选方法。同时定期检测BGP、BMD、ALP对绝经患者的骨质疏松的治疗监测,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杜岩,任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7,4(9):11-13.
[2] Simon PC,Alara A,Bots ML,et al. Common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arterial stifness:indicator of cardiovascular risk in high riskpatients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405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