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2年第24期 > 正文
编号:12273314
AT亚型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浓度的关系(2)
http://www.100md.com 2012年8月25日 常娜
第1页

    参见附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收集2009年1月~2011年5月于我院住院的AT型急性脑梗死患者120例,其中,男73例,女47例,年龄56~90岁,平均(68.16±6.02)岁。入组标准:①符合1996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并且在行头颅MRI检查后确诊。②依据改良TOAST分型[2]中AT型诊断标准:具有颅内、颅外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的表现,病变血管与责任病灶有关,同时还需具备有一个或多个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AT型中还包括一个特殊亚型——ASLA型:经超声或头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发现颈动脉、大脑前、中、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发生狭窄程度>50%或血管闭塞,这一亚型与经典的TOAST分型中的大动脉型一致[3]。③所有病例于发病5 d内入院。采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神经系统专科查体、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资料,由一名高年资神经内科主治医师依据改良TOAST分型标准进行病因学诊断和分型。排除标准:①甲状腺、肝肾功能明显减退、红斑狼疮、恶性肿瘤、房颤等严重心脏疾病。②近3个月服用VitB12、叶酸、甲氨蝶呤、避孕药物、抗癫痫等药物。将120例患者中发现Hcy升高者69例,设为A组;Hcy正常者51例,设为B组;ASLA型79例。A组男41例,女28例,平均年龄(38.62±6.38)岁;B组男30例,女21例,平均年龄(68.88±6.03)岁。两组在性别和年龄等一般资料及吸烟史、饮酒史、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颈动脉颅外段的检测 脑梗死患者入院3 d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应用飞利浦有限公司生产的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9~11 MHz,由超声科室医师专人操作。从颈总动脉起始处进行检查直至颈内动脉入颅显示不清为止,依据《实用颈动脉与颅脑血管超声诊断学》来诊断动脉斑块,诊断标准:局部隆起、增厚,向腔内突出厚度> 1.2 mm。低回声斑块属于软斑,混合回声斑块为混合斑块,强回声斑块为硬斑,其中,软斑和混合斑称为不稳定性斑块,硬斑称为稳定性斑块。管腔狭窄程度的测量:采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协作组(NASCET)制订的标准,将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级,①轻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 30%;②中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30%~70%;③重度狭窄:动脉内径缩小70%以上,包括完全闭塞。

    1.2.2 颅内段血管的检测 使用SIEMENS公司出产的Werio型3.0 T型核磁共振机器做MRA检测颅内段血管狭窄情况。脑血管狭窄程度依照颈部血管的评判标准。

    1.2.3 Hcy的检测 患者在入院第2天空腹状态下抽取肘静脉血4 mL送检,采用循环酶法检测,血清Hcy正常值我院设定为5~15 μmol/L。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血Hcy水平与颈部血管斑块数量的相关性。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清Hcy水平比较

    A组与B组血清Hcy水平分别为(26.13±12.09)μmol/L和(9.47±2.42)μmol/L,A组较B组明显增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2.2 两组颈部血管斑块检出情况比较

    A组斑块检出率为68.12%(47/69),发现斑块156个,多发性斑块患者(斑块记数>3个)占68.09%;B组斑块检出率为58.82%(30/51),发现斑块98个,多发性斑块患者占56.67%。A组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B组(P < 0.05);不稳定斑块在A组占63.46%,B组占54.0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斑块检出数量和性质比较[n(%)]

    注:与B组比较,*P < 0.05

    2.3 Hcy水平与斑块数量的相关性

    Hcy水平与颈动脉斑块数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628(P < 0.05),其中,A组中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709(P < 0.05),提示Hcy水平与斑块数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显著成立,且相关系数较大,呈较强的正相关性。

    2.4 两组间颅外段血管狭窄程度比较

    A组出现颅外段血管狭窄率高于B组,其中,轻、中度血管狭窄率A组低于B组,重度血管狭窄率A组显著高于B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颅外段血管狭窄程度比较[n(%)]

    注:与B组比较,*P < 0.05

    2.5 两组间颅内段血管狭窄程度比较

    A组出现颅内段血管狭窄率高于B组,其中,轻、中度血管狭窄率A组低于B组,但重度狭窄率A组显著高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两组颅内段血管狭窄程度比较[n(%)]

    注:与B组比较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26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