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冬胰岛素治疗初诊重度2型糖尿病的效果观察(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2 研究方法
凡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5岁,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方可纳入本临床试验;所有患者均未合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对于合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者、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不能按要求配合研究致无法判断疗效及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予以剔除。观察组应用门冬胰岛素30[批号:P20100325145342953,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1 mL:3 mg×10支]餐时皮下注射,3次/d,胰岛素初始剂量按体重指数(BMI)计(BMI≥25 kg/m2者,胰岛素初始量为0.6 U/kg;若BMI<25 kg/m2,胰岛素初始量为0.4 U/kg);对照组从小剂量开始口服磺脲类药物格列齐特缓释片[批号:120261,施维雅(天津)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30 mg×60片/盒],每次1片,每日2次,若血糖仍控制不佳则,考虑加用双胍类药物盐酸二甲双胍片(批号:H20023371,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规格:每粒850 mg)1次2片,1日3次。所有患者在治疗的同时,予以饮食控制并进行适当运动,高血脂患者同时酌情给予降血脂治疗。
1.3 观察指标
入选时测患者的FBG、2 h PBG、HbA1c、空腹C肽、餐后2 h C肽等基础数据,治疗前4周根据患者血糖值调整胰岛素及磺脲类药物的剂量。每月2次测FBG和2 h PBG,并持续6个月。6个月后复查患者的FBG、2 h PBG、HbA1c、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
1.4 疗效判定标准
血糖水平控制目标为FBG≤6.5 mmol/L。末梢血糖不低于3.9 mmol/L,同时出现轻度心慌、出汗等症状,为轻度低血糖事件;出现明显心慌、出汗等症状,为重度低血糖事件[4]。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指标的变化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FBG、2 h PBG、HbA1c、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上述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 < 0.05),但观察组的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2.2 两组安全性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7例共出现22次轻度低血糖事件,对照组出现6例19次轻度低血糖事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未发现重度低血糖事件,对照组发现5例9次重度低血糖事件,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 讨论
近年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研究提示,初诊重度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仅为正常人的一半,且随病程的进展进行性下降[5],而血糖的有效控制可预防急性并发症出现。因此,控制血糖对于初诊重度T2DM的患者十分重要,血糖控制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患者以后血糖的稳定。
口服降糖药物在降低HbA1c水平上效果不明显,无法达到有效控制血糖的目标[6]。为将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目前的治疗趋势是对伴有严重高血糖的早期T2DM患者采取积极的胰岛素强化治疗,该治疗策略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同时也可以尽早地逆转糖毒性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损害[5]。国内外专家也认为“一个国家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的比例越高,说明这个国家糖尿病治疗水平越高”[6-7]。研究发现:T2DM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在早期被发现时已超过半数,胰岛素短期应用的优势在于不仅补充内源性胰岛素不足,同时也降低糖毒性对β细胞功能的破坏,并使其分泌功能一定程度得以恢复[8]。因此,对于T2DM患者早期胰岛素治疗,可以在保护患者残存的胰岛β细胞的基础上,补充体内胰岛素,在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基础上,以期获得T2DM症状的长期缓解[9]。翁建平等[10]的研究证实,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T2DM患者可以获得确切的降糖效果,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同时也得到改善。本研究通过使用胰岛素和口服磺脲类药物治疗前后比较发现,初诊T2DM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注射治疗6个月后,FBG、2 h PBG、HbA1c、空腹C肽及餐后2 h C肽的变化明显优于口服降糖药。考虑原因可能由于长期严重葡萄糖毒性作用[11],造成β细胞分泌功能减退,使机体对磺脲类口服药物反应性及敏感性的降低。
国内研究提示:胰岛素是保护和恢复β细胞功能的有力武器,对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严重高血糖患者,应采取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12]。通过天门冬氨酸替代胰岛素分子上β链第28位的脯氨酸获得的门冬胰岛素其皮下吸收速率更快,而且更符合胰岛素在人体生理环境下的分泌模式。由于皮下注射后15 min起效,1 h达到峰值且可以维持2~4 h[13],所以,餐时注射在模拟餐时基础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的基础上,可更好、更快地对餐后血糖进行控制。同时由于门冬胰岛素在体内很少蓄积,在较少用量的前提下即可获得平稳的降糖作用,同时由于用量降低,低血糖尤其是夜间低血糖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降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342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