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沙井街道婴幼儿麻疹流行病学分析(2)
第1页 |
参见附件。
2 结果
2.1 发病流行强度
2003~2011年麻疹426例,各年发病流行强度见图1,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5~2007年出现流行,随后下降,总发病强度见图1,婴幼儿呈同样趋势。
图1 发病强度分布
2.2 发病时间分布
全年各个月份都有麻疹病例报告,发病高峰在3~7月份。2003~2011年3~7月共报告了麻疹病例299例,占总报告病例70%,发病时间分布见图2。
图2 发病时间分布
2.3 发病年龄分布
集中发病在0~4岁及15~30岁呈现双峰态,见图3。其中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39岁。
图3 发病年龄分布
2.4 发病与免疫关系
426例麻疹患者,有麻疹疫苗免疫史的13例,占3%;无免疫史的272例,占64%;其余141例为免疫史不详,占33%,均为流动人口、原籍边远农村地区。≤8个月者72例(17%),均为母亲无免疫、免疫不详及未患麻疹,9~12个月者多为漏接种者,15~30岁人群多数未二次接种。
3 讨论
3.1 深圳市沙井街道麻疹2005~2007年流行病学特点及原因
自1965年我国研制成功麻疹减毒活疫苗并实施计划免疫后,麻疹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近年来麻疹发病率明显上升,笔者通过深圳市宝安区沙井街道426例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当地麻疹流行病学有了新的特点,表现为:
3.1.1 2005~2007年发患者数明显增多,出现流行,各年龄组呈同样趋势,提示与人群免疫相关。
3.1.2 发病季节不仅限于冬春季,夏季患者增多,分布趋向春夏,全年均有发病,从3月份开始上升,主要集中在3~7月份,呈现一定的集中趋势,占总报告病例的70%,提示:季节气候变化、人群接触及居住环境影响发病,应加强春夏季麻疹预防控制工作。
3.1.3 婴幼儿及15~30岁人群患病明显增多,呈现双峰态,≤8个月者患病突出,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原因可能: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3],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4-6],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7],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尤其15~30岁[8-9]。克服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措施:孕妇、婴儿及15~30岁人群麻疹免疫不足,是麻疹高发的主要原因,强化免疫接种为根本措施,本调查≤8个月者母亲均为无免疫、免疫不详及未患麻疹母亲,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补种及接种,同时加强防漏及二次接种;鼓励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多种抗体,给予婴儿较好的被动免疫保护;对成人追加麻疹疫苗免疫:童年期计划免疫获得的麻疹抗体到成年人往往消失,建议加强在14岁后麻疹疫苗免疫,让成年人仍然得到保护。
3.2 深圳市沙井街道麻疹2008年以后流行病学特点及原因
2008年以后发病明显降低与加强补漏接种相关,当时深圳市卫生局在全市范围开展8个月~14岁儿童的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无论是否深圳户籍,所有在深圳居住的8~17个月龄的儿童,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或麻疹疫苗免疫史不详者,将免费补种1剂次。8个月~14岁的儿童,未接种2剂次麻疹疫苗或麻疹疫苗免疫史不详者,按程序补种2针次。到目前效果显著,同时对外来未接种免疫者成年人、尤其育龄妇女一律免费接种。
总之,人群免疫低下为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强化免疫接种为根本措施,2008年以后加强麻疹补漏接种之后麻疹发病率明显降低。本研究为强化免疫接种预防麻疹流行提供了流行病学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余文周,税铁军,李黎,等.全国2004年-2006年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控措施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5):337-341.
[2] 卫生部关于印发《2006-2012年全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的通知[Z].卫疾控发〔2006〕441号.
[3] 马瑞,许国章,徐宏杰.小月龄婴儿麻疹母传抗体消长研究[J].中国疫苗和免疫,2008,14(3):226-228.
[4] 张晓林,石洁平.母血与新生儿脐血麻疹抗体水平检测结果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2):1597-1598.
[5] 朱培芳,张志芳,胡亚萍.148名孕妇及新生儿麻疹抗体水平检测[J].浙江预防医学,2002,14(9):19-20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851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