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抽吸中药针剂产生泡沫和药液流洒的对比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
1.2 方法
按教材中抽吸药液的方法称为传统法:对瓶盖进行消毒后,护理人员使用左手将注射液瓶垂直放于操作台上,以右手将注射器的针尖刺入注射液瓶,距离液面5 cm时停止,以稳定的速度5 mL/s注入药液,常规方法抽吸瓶内的空气,进行常规排气,等液面达到1/3~1/2时,将注射液瓶迅速旋转180°,可见滴管内的药液下降。
按临床实用抽吸药液的方法为改进法:护理人员使用左手拇指、示指、中指(或五指全用)固定夹持安瓿,将安瓿开口斜上方45°,使用右手拇指和示指将针筒固定后,大约位于针筒的1/3处,抽吸药液时,通过握住针筒活塞柄的三个手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作为支点,通过拇指和示指握住针筒从后部向前推,其余同上。
抽吸2 mL醒脑静注射液,由参加工作5年以上,技术相当的2名护士操作。实验过程中,安排专人将醒脑静注射液逐支提前用砂轮切割并用乙醇消毒后折断;实验护士先用改进法抽吸醒脑静注射液各250支,再用传统方法抽吸醒脑静注射液各250支,每抽吸10支醒脑静注射液,更换注射器,抽吸1 000支共用20 mL注射器100支。记录抽吸安瓿药液时产生泡沫次数和药液流洒情况。
抽吸10 mL的清开灵注射液,其他同抽吸2 mL醒脑静注射液操作,不同的是实验护士每抽吸2支清开灵更换注射器,注射器为500支,所抽吸药液为10 000 mL。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6.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方法抽吸醒脑静注射液比较
两种方法抽吸醒脑静注射液比较结果显示,改进法抽吸醒脑静注射液产生泡沫次数和药液流洒总量明显小于传统法,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511.526,P = 0 < 0.01;t = 243.568,P = 0 < 0.01)。见表1。
表1 两种方法抽吸醒脑静注射液比较
2.2 两种方法抽吸清开灵注射液比较
两种方法抽吸清开灵注射液比较结果显示,改进法抽吸清开灵注射液产生泡沫次数和药液流洒总量明显小于传统法,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549.273,P = 0 < 0.01;t = 231.716,P = 0 < 0.01)。见表2。
表2 两种方法抽吸清开灵注射液比较
3 讨论
抽吸中药针剂时,会出现泡沫,这些泡沫是一种气体在液体中的分散状态而引发的,当气体被包裹于液膜后就会形成气泡。一些中药针剂存有特殊的表面活性物质,在配置溶液时容易发生大量气泡,个别中药针剂泡沫存在时间较长,不能自行消失。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配药和抽取时,产生的气泡量是不同的,在以稳定速度搅动的情况下,气泡出现的体积和药液进入的方式具有一定的关系[7-8]。当进药的针头处于液面的正上方直接进药时,药液会直接撞击液面,产生较大体积的泡沫,当进药的针头处于液面内进药时,药液与其直接接触,产生气泡的体积较小[9]。
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加药时,瓶内的气泡生成较多,占据了瓶内的大量空间,使得瓶的容量相对变小,不仅明显增加了瓶内的气体压力,还会增加加药时发生药液泡沫外溢的可能性,进而发生药液浪费,加药有困难。一些成分较为特殊的中药针剂还会堵塞针头,使得瓶内的气体过多,压力增大。传统法用于抽吸不同中药针剂时,将左手拇指和无名指固定于针筒前1/3的位置,用示指和中指共同夹持安瓿,进行抽吸药液时,安瓿的角度很不易被掌握,容易发生安瓿的过度倾斜发生药液流出,出现药液流洒,且针尖的位置也不易固定,注射器的针头侧孔也不易紧贴于安瓿壁,抽吸时容易吸进空气而产生泡沫。
改进法用于抽吸不同中药针剂时,使用左手持安瓿,将安瓿开口向斜上方,避免由于重力作用而发生的药液流洒。右手拿稳注射器后,将针头置于安瓿中部液面下抽吸药液,注射器的针头侧孔要紧贴于安瓿壁,针头和药液可以直接进行接触、可以大幅减少泡沫的产生,进而保证给药剂量的准确性。通过使用各种不同型号的注射器和每次抽取不同药量的中药针剂,可以省时省力,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避免了药液的浪费发生,进而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次研究表明,改进法抽吸醒脑静注射液产生泡沫次数和药液流洒总量明显小于传统法,改进法抽吸清开灵注射液产生泡沫次数和药液流洒总量明显小于传统法。将安瓿倾斜45°后,明显增加了抽吸中药针剂的药量,减少了瓶内的药液残留,针头直接进入液面下也大幅减少了泡沫的发生,使得泡沫发生次数明显降低,药液流洒总量明显减少。
综上所述,临床实用抽吸中药针剂的方法不仅可以明显减少泡沫产生,还可以减少药液流洒。改进抽吸中药针剂可以明显减少药液浪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抽吸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Jiabo L. Thinking about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 [J]. Worl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12(4):497-501.
[2] Xu J,Yang 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hinese health care system [J]. Health Policy,2009,90(2-3):133-139.
[3] Buriani A,Garcia-Bermejo ML,Bosisio E,et al. Omic techniques in systems biology approaches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Present and future [J]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097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