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2年第28期 > 正文
编号:12333555
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效果观察(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5日 许惠莲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符合入组标准的11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 结果 ①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4%,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②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血压、心率、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③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压差异不明显,观察组心率、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缬沙坦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确切,且患者耐受性好,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 缬沙坦;美托洛尔;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541.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a)-0080-03

    慢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多样,CT显示可出现房室扩大、心室肥厚、冠状动脉钙化等改变病变,临床易误诊[1],其病因为原发性心肌损害和心脏负荷过重,病机为早期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带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enin angiotensin aldosterone system,RAAS)、下丘脑-垂体系统、细胞因子等系统激活,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心力衰竭发生与发展。目前主流的治疗模式是抑制RAAS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扩血管-利尿-强心,常用的药物有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胆碱酯酶抑制剂、多巴胺类、钙拮抗剂、醛固酮拮抗剂,或者彼此联合给药,但优选治疗药物及治疗方案仍需临床进一步研究[2]。本文笔者采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缬沙坦联合β1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获得良好效果,现将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组观察的112例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为我院2008年4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①经诊断均符合WHO世界心脏病协会的诊断标准;②心脏B超显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0 mm;③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④血压≥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

    排除标准:①缬沙坦、美托洛尔过敏者;②支气管哮喘、肾动脉狭窄、休克;③心脏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急性心肌炎、Ⅱ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④明显肝肾功能损害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祛除诱因,进行常规综合治疗,呋塞米或螺内酯脱水利尿、洋地黄强心、硝普钠扩展血管、硝酸甘油或多巴胺丁胺心脏正性肌力药物,进行休息、吸氧、限盐等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美托洛尔6.25 mg/次,2次/d,每2周后剂量加倍,最大剂量为25~200 mg/d,分2次口服;同时口服缬沙坦80 mg/次,1次/d,1周后改为2次/d。两组的疗程均为12周。

    1.4 观察指标与疗效标准

    治疗前后,观察患者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心脏彩色B超检测心脏LVEDD、LVEF,评价心功能的变化情况,根据症状、体征及心功能评价评价两组临床疗效[3]:①治愈:症状、体征恢复正常或明显改善,心功能改善2级以上或心功能纠正至Ⅰ级;②有效:症状、体征有所改善,心功能改善1级以上;③无效:症状、体征、心功能没有改善或恶化。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7.14%,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 = 12.907,P < 0.01)。见表2。

    2.2 两组体征与心功能指标比较

    ①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压、心率、LVEF、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②两组治疗后血压、心率、LVEDD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LVEF明显升高,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③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血压差异不明显,观察组心率、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3。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两组患者的耐受性均较好。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心脏疾病,是各种病因所致心脏病的终末阶段,可表现为血流动力学异常、神经内分泌异常、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且彼此互相联系,互为因果,因此,改善临床症状和稳定血流动力学,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阻断心肌重构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关键[4],而不是仅限于纠正血流动力学或是简单的运用正性肌力药物、利尿剂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65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