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支气管导管应用于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观察(1)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观察两种支气管导管应用于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7月~2012年4月行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依住院号的奇偶数分为支气管封堵导管组(A组,尾数为奇数)和双腔支气管导管组(B组,尾数为偶数),每组各20例。比较两组患者肺萎陷程度和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后0.5、1、2 h时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血氧饱和度(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气道压力(Paw)的变化和术后声嘶咽痛发生率。 结果 两组肺萎陷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组患者在单肺通气0.5、1、2 h时Paw、PCO2、PETCO2低于B组,PaO2、SpO2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声嘶咽痛发生率少于B组(P < 0.05)。 结论 支气管封堵管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在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行单肺通气中的应用均安全有效,但支气管封堵管具有插管和定位容易、氧合充分、气道压力低、术后声嘶咽痛发生率少、术野暴露满意的优势,在其适应证内可以首选支气管封堵管。
[关键词] 胸腔镜;支气管封堵导管;双腔气管导管;单肺通气;食管癌根治术
[中图分类号] R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1(c)-0096-03
电视胸腔镜手术与开胸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时间短、出血少、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的特点[1],特别是对高龄、心肺功能欠佳不能耐受开胸手术者更适合。但胸腔镜手术需施行单侧肺通气,因此对40例行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分别采用支气管封堵导管与双腔支气管导管行单肺通气,进行临床效果比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通过,患者知情同意。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2年4月行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40例(ASA Ⅰ~Ⅱ级,NYHA Ⅰ~Ⅱ级),依住院号的奇偶数分为支气管封堵导管组(A组,尾数为奇数)和双腔支气管导管组(B组,尾数为偶数),每组各20例。凡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手术时间>4 h;出血量>1 000 mL;既往有困难气道或一次气管插管未成功者排除。
1.2 麻醉方法与分组
患者入室后监测血压、脉博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在局麻下行动脉、中心静脉穿刺,监测有创动脉压、中心静脉压。麻醉诱导用咪达唑仑0.05~0.10 mg/kg、依托咪酯脂肪乳0.2~0.3 mg/kg、舒芬太尼0.5~1.0 μg/kg和顺阿曲库铵0.15 mg/kg静脉缓慢注射,肌松后行气管插管,采用容量间歇正压通气模式控制呼吸,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12~16次/min、呼吸比1∶2、氧流量1~2 L/min等;术中持续静脉泵注丙泊酚50~100 μg/(kg·min)、舒芬太尼0.5~1.0 μg/(kg·h)维持麻醉,间断静注顺阿曲库铵维持肌松。
A组:采用Coopdech支气管封堵导管:导管长65 cm,外直径3 mm,导管远端有开孔用于排出肺内气体及吸引分泌物和低压高容气囊。近端有一多功能接头可接通气密闭环路、纤维支气管镜(FOB)检查通路,气管导管连接处有打气装置。麻醉前充分润滑封堵导管和FOB,诱导后先插入气管导管(男性,ID=8.0 mm;女性,ID=7.5 mm),再在FOB引导下放入封堵导管,使其气囊在气管隆突下(左支气管3 cm,右支气管2 cm)。A组先把封堵管的气囊放气后停呼吸,用注射器对患侧肺抽气以协助其萎陷,再气囊充气4~5 mL后接呼吸机行单肺通气。
B组:用35F~39F的Robershaw插入左或右侧支气管内,导管深度一般为28~31 cm,先用听诊法行肺隔离,再用FOB调整并确认其位置。两组均在摆好体位后用FOB再次确认并调整好位置。B组阻断患肺通气使与大气相通行单肺通气。
1.3 观察指标
记录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0.5 h(T2)、1 h(T3)、2 h(T4)时收缩压、舒张压、心率(HR)、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SpO2、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及气道压力(Paw)。术中单肺通气时肺萎陷和手术野的评估用Campos等方法:优:术侧肺完全萎陷,术野暴露满意;良:术侧肺基本萎陷,肺内虽残存部分气体,但无肺通气,术野暴露较满意;差:术侧肺未萎陷或小部分萎陷,影响手术操作。评估均由术者描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因素的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来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176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