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3年第4期 > 正文
编号:12357999
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3年2月5日 阿不都沙拉木 衣马木艾山 努尔拉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要] 目的 探讨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我院收治住院的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手术的患者106例,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对照1组35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2组35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观察组36例行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三组患者神经功能优良率、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椎弧度D值。 结果 术后观察组神经功能优良率为86.11%,高于对照1组的71.43%和对照2组的74.28%,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9.365,P < 0.05),两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随访6~12个月,三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均P < 0.05)。颈椎D值对照1组、观察组患者术后较术前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照2组术后即刻与随访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1组术后3例有不同程度咽痛,对照2组2例,观察组2例,均3~5 d后缓解;三组无一例椎动脉损伤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能较好地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弧度,行颈椎后路手术者术后颈椎弧度部分丢失。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

    [中图分类号] R6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a)-0036-03

    脊髓型颈椎病(cerciv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占颈椎病的10%~15%[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工作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且逐渐呈年轻化趋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常用的手术入路方式有前路、后路及前后路联合等,本文笔者探讨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本院收治住院的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手术的患者106例,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症状时间、椎间隙个数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手术方法

    1.2.1 对照1组 35例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如图1。患者行颈丛强化麻醉,取仰卧位,作右侧胸锁乳突肌纵切口,常规行椎体次全切,撑开椎间隙,刮除上下两侧椎体软骨板,置入适当尺寸的钛网,自锁钢板固定。

    1.2.2 对照2组 35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患者行全身麻醉,取侧卧位,颈部前屈20°~30°,作颈后正中切口,去除C3~7棘突分叉部分,在症状较轻的一侧棘突根部向外约0.5 cm的椎板上磨穿外板、保留内板做一条槽,然后在症状较重的一侧不损伤脊髓的情况下作椎板全层磨穿,扩大椎管,悬吊于颈项肌,常规置管引流,缝合伤口。

    1.2.3 观察组 36例行颈椎前后路联合术,如图2。患者先做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方法同对照2组),术后1周做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方法同对照1组)。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所有患者均随访6~12个月,比较手术前后JOA评分及颈椎弧度D值。

    1.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 17分法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进行评分[2],改善率=(术后JOA评分-术前JOA评分)/(17-术前JOA评分)×100%。优:脊髓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率≥75%;良:脊髓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率在50%~74%,可:脊髓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率在25%~49%;差:脊髓神经功能评分改善率<25%。

    1.5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15.0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

    2.1 三组患者神经功能优良率比较

    2.2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比较

    2.3 三组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6、12个月的颈椎D值比较

    对照1组、观察组患者颈椎D值术后较术前有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对照2组术后即刻与随访6、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2.4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106例患者中术后7例有不同程度咽痛,其中对照1组3例,对照2组2例,观察组2例,均3~5 d后缓解。三组无一例椎动脉损伤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脊髓型颈椎病根据受压部位、范围和椎管狭窄程度应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方式。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可直接解除脊髓腹侧致压物,并能同时植骨融合,使病变节段重新稳定,维持颈椎弧度[3-4]。选择前方入路,可直接切除压迫灶,且创伤小。当脊髓前方压迫物过大时,若单纯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脊髓的膨大及后移受到限制,难以获得满意疗效[4-6]。因此,笔者采取先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1周后再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解除前方压迫。

    对于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国内外学者意见不一,Sani等[7]认为术后疗效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手术方式的选择。张华等[8]比较60例不同手术方式患者的疗效认为,任何手术方式的选择均以有利于脊髓的充分减压及颈椎稳定性重建为基本原则。以此原则为基础,本研究手术方式的选择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而定,故临床效果均相对较好,结果表明,观察组神经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 < 0.05)。随访6~12个月,三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JOA评分均较手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均P < 0.05)。本研究对照2组颈椎弧度D值术后即刻与随访6、12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虽然3种手术入路方式不同,但目的都是使受压脊髓彻底减压,而本研究结果亦达到了此目的。

    综上所述,脊髓型颈椎病的术后疗效需要长期观察与总结,根据受压部位、范围和椎管狭窄程度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方式,颈椎前后路联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能较好地恢复和维持颈椎生理弧度,行颈椎后路手术者术后颈椎弧度部分丢失。合理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对提高临床疗效,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金大地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859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