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3年第16期
编号:13161066
心内科护理安全干预机制构建的研究(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5日 李小波
第1页

    参见附件。

     1.2.7 加强关键环节和医疗仪器设备的管理 心内科患者病情重、变化快,因此应建立重点护理环节和对象的安全措施,如用药安全、介入护理、危重症监护、病房环境等重点区域的安全管理。对使用副作用较大的药物的患者,应详细交代用法及注意事项,密切监测相关指标,谨防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跌倒、洋地黄中毒、心律失常等意外。做好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各种急救物品、仪器、设备固定放置,建立日常维修和质控制度,确保处于备用状态,以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设备操作护士的风险意识和风险识别与处理能力,确保发挥急救设施设备的紧急备用功能。

    1.2.8 增强团队协助及医护患沟通能力 患者的诊疗过程,不仅仅是医生之间、医患之间、医护之间的协作配合,也需要护士之间的通力协调配合。在紧张的日常工作中,应倡导和培养护理的团队协作精神,相互协作,相互督促,共同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降低护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缺陷或风险。加强与患者及其家属的交流沟通,增进其信任度,通过必要的心理护理措施,化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争取患者家属以及社会的支持,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平稳的心态接受诊疗,促进康复。

    1.2.9 优化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各专业护理工作普遍存在着人力资源紧张的问题,因而科学、合理的配置人力资源可进一步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应根据不同的时间段、护理工作量变化,优化排班,合理调配,动态安排。如医疗高峰、节假日、中午、夜间等重点时段可实行弹性排班制及责任护士制,新老搭配,并预留一线、二线两级值班人员,随时处于应急状态,不仅保障了抢救需要,也调整了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减少应激刺激。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主动上报潜在风险事项例数、护理缺陷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分与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主要从基础护理、规章制度建设与执行、护理培训、技能考核、环境、设施设备管理、健康教育、医护患沟通、护理人力资源配置、负性事件10个方面评价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