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报国,一位神经外科专家的梦想(1)
此前不久,本刊记者获悉,中国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学会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批准,上报国家科委及民政部,进入筹备阶段,其主任委员是韦鹏翔教授。这标志着我国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将有自己的学术组织,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作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将全面开展工作,它将填补我国神经外科的一个组织空白,促使我国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人为该学科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另据记者了解,200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神经外科正式成立。它是全国211大学中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为了解该科室的发展历程及最新的临床工作进展情况,近日,记者约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韦鹏翔教授。初秋的北京,天高气爽。记者一行驱车一路向南,在位于北京第一个大型现代化社区——方庄小区中心的东方医院外科楼10楼神经外科病房门前,见到了韦鹏翔主任……
秉承父辈遗志,献身科技报国
韦鹏翔于1955年6月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北京大学机械系1949年毕业的高材生,母亲出身书香门第、毕业于一家教会学校。
韦鹏翔出生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科技报国”是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境界。在父辈的教导下,他从小就立志于此。
1963年,韦鹏翔进入小学学习,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刻苦,学习成绩总是小伙伴中的第一名。善良的母亲教育他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儿时的他乐于帮助拉粪工人推车、给请病假的同学补课;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坚持早晨提前一小时到校为同学们出自习题,星期天到公交车上演讲雷锋事迹及感人的故事、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韦鹏翔的父亲及家庭受到严重冲击,韦鹏翔也在逆境中迅速成长,意志逐渐坚定。韦鹏翔全家曾随父亲下放到东北原始森林的边缘接受“改造”。1974年,韦鹏翔高中毕业后到东北农村当农民,由于条件异常艰苦,再加上营养不良,他患上了肺结核。当时缺医少药,不能及时治疗,自己险些丧命,多亏在制药厂工作的表叔送药治疗,他才得以活命。1976年,韦鹏翔到内蒙古荒芜人烟的大草原当了一名钻探工人,期间命运坎坷,充满辛酸,但其“科技报国”之志从未改变。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书不离手,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等待机会的到来。1976年“文革”结束后,他盼望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1978年10月,韦鹏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医学院,开始他的大学本科学习生涯,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从此献身神经外科事业,他埋藏在心底已久的“科技报国”梦想,才真正意义上在人生中得以落实。因大学学习成绩优秀且外科素质好,大学毕业时很多知名专家要他,但当时是计划分配,最终韦鹏翔在某省立医院当了一名神经外科大夫。韦教授回忆这段往事时说:“记得当时我特别珍惜时间,手术很忙,有一次都累得昏过去了。即使是这样,手术结束后还是及时总结,看书,查找与高年资大夫的差距。那时,我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医院专家委员会一致投票同意韦鹏翔晋升为主治医师;同年,他又到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认识了他后来的恩师陈炳桓教授,开阔了医学科学的眼界。
1990年韦鹏翔在攻读硕士期间,首次应用生物力学的方法进行了“颈椎稳定及椎板修补术的生物力学研究”,首次在世界上推出了颈椎稳定的“一维本构方程”。199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专业录取为博士研究生,期间担任该校博士班班长。博士研究期间,他开展了X刀治疗脑功能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首次应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X刀技术,治疗癫痫、帕金森病、疼痛等疾病,取得了显著效果,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填补了神经外科的空白。1997年,韦鹏翔远赴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他在美国工作期间刻苦、努力,受到国外同行的好评。
初试锋芒,享誉军旅
1998年韦鹏翔教授回国后,放弃了国内多家知名大医院的邀请及优厚待遇,来到沈阳军区208医院担任神经外科主任。当时他年仅40余岁,能否担负起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科室带头人重任,人们拭目以待。一位60余岁的巨大垂体瘤患者找到韦教授,那名患者当时严重心率过缓,双目近乎失明,无人敢做手术。查阅大量文献后,韦鹏翔教授首先为病人安放了心脏起搏器,然后进行手术。术中在切除丘脑下部附近肿瘤时,病人心率一度降到每分钟30余次,此时临时心脏起搏器及时工作,保证了手术继续进行。韦鹏翔教授应用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耗时5小时余,病人近5厘米的巨大垂体腺瘤被成功切除。术后7天,病人心率稳定后拔出心脏起搏器,不久病人视力明显恢复,顺利出院。当地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了手术实况后,病人络绎不绝地找到韦教授请他做手术。他在该院每年完成大型神经外科手术300余台。科室被确定为军区重点科室,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在积极完成本科室医教研任务的同时,韦鹏翔教授还热心帮助下级医院开展神经外科疑难手术:某地大医院收入一巨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邀请韦教授帮助手术。他克服困难,与当地医院同行一道,顺利切除了7厘米大小、多条动脉血管供血的脑深部动静脉血管畸形,填补了该地区同类手术的空白。一次在某偏远山区亲自为危重病人做完手术后,韦鹏翔教授又不顾个人安危,冒险与病人同坐森林防火飞机飞出山区,到大医院作进一步治疗,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一农民病人生活贫困,他自掏腰包为病人垫付抢救费……凭着出色的工作业绩,他被聘为多所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和教授、军队医药卫生拔尖人才,并多次立功获奖。
2002年,韦鹏翔放弃了沈阳军区总医院邀请他担任全军神经外科中心主任的机遇,毅然转战神经外科水平较薄弱的解放军二炮总医院,受聘担任该院神经外科主任一职。在较短的时间内,他便扭转了科室的被动局面,手术量大幅度提高,病床使用率百分之百,使该科室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有了一席之地,几乎每周都有周边地区的病人转诊到他所领导的科室找他手术;在较短时间内,该科室还由他做牵头,荣获全军医疗成果奖一项,这在当时的二炮总医院,实属凤毛麟角。 (王霞)
另据记者了解,200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神经外科正式成立。它是全国211大学中唯一的中西医结合神经外科。为了解该科室的发展历程及最新的临床工作进展情况,近日,记者约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韦鹏翔教授。初秋的北京,天高气爽。记者一行驱车一路向南,在位于北京第一个大型现代化社区——方庄小区中心的东方医院外科楼10楼神经外科病房门前,见到了韦鹏翔主任……
秉承父辈遗志,献身科技报国
韦鹏翔于1955年6月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北京大学机械系1949年毕业的高材生,母亲出身书香门第、毕业于一家教会学校。
韦鹏翔出生时,正值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科技报国”是知识分子的最高理想境界。在父辈的教导下,他从小就立志于此。
1963年,韦鹏翔进入小学学习,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刻苦,学习成绩总是小伙伴中的第一名。善良的母亲教育他要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儿时的他乐于帮助拉粪工人推车、给请病假的同学补课;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他坚持早晨提前一小时到校为同学们出自习题,星期天到公交车上演讲雷锋事迹及感人的故事、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韦鹏翔的父亲及家庭受到严重冲击,韦鹏翔也在逆境中迅速成长,意志逐渐坚定。韦鹏翔全家曾随父亲下放到东北原始森林的边缘接受“改造”。1974年,韦鹏翔高中毕业后到东北农村当农民,由于条件异常艰苦,再加上营养不良,他患上了肺结核。当时缺医少药,不能及时治疗,自己险些丧命,多亏在制药厂工作的表叔送药治疗,他才得以活命。1976年,韦鹏翔到内蒙古荒芜人烟的大草原当了一名钻探工人,期间命运坎坷,充满辛酸,但其“科技报国”之志从未改变。只要有空闲时间,他就书不离手,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等待机会的到来。1976年“文革”结束后,他盼望的这一天终于到来了!
1978年10月,韦鹏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医学院,开始他的大学本科学习生涯,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从此献身神经外科事业,他埋藏在心底已久的“科技报国”梦想,才真正意义上在人生中得以落实。因大学学习成绩优秀且外科素质好,大学毕业时很多知名专家要他,但当时是计划分配,最终韦鹏翔在某省立医院当了一名神经外科大夫。韦教授回忆这段往事时说:“记得当时我特别珍惜时间,手术很忙,有一次都累得昏过去了。即使是这样,手术结束后还是及时总结,看书,查找与高年资大夫的差距。那时,我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医院专家委员会一致投票同意韦鹏翔晋升为主治医师;同年,他又到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认识了他后来的恩师陈炳桓教授,开阔了医学科学的眼界。
1990年韦鹏翔在攻读硕士期间,首次应用生物力学的方法进行了“颈椎稳定及椎板修补术的生物力学研究”,首次在世界上推出了颈椎稳定的“一维本构方程”。199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被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专业录取为博士研究生,期间担任该校博士班班长。博士研究期间,他开展了X刀治疗脑功能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首次应用立体定向放射外科X刀技术,治疗癫痫、帕金森病、疼痛等疾病,取得了显著效果,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填补了神经外科的空白。1997年,韦鹏翔远赴美国进行博士后研究。他在美国工作期间刻苦、努力,受到国外同行的好评。
初试锋芒,享誉军旅
1998年韦鹏翔教授回国后,放弃了国内多家知名大医院的邀请及优厚待遇,来到沈阳军区208医院担任神经外科主任。当时他年仅40余岁,能否担负起大型三级甲等医院的科室带头人重任,人们拭目以待。一位60余岁的巨大垂体瘤患者找到韦教授,那名患者当时严重心率过缓,双目近乎失明,无人敢做手术。查阅大量文献后,韦鹏翔教授首先为病人安放了心脏起搏器,然后进行手术。术中在切除丘脑下部附近肿瘤时,病人心率一度降到每分钟30余次,此时临时心脏起搏器及时工作,保证了手术继续进行。韦鹏翔教授应用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耗时5小时余,病人近5厘米的巨大垂体腺瘤被成功切除。术后7天,病人心率稳定后拔出心脏起搏器,不久病人视力明显恢复,顺利出院。当地各大报纸纷纷报道了手术实况后,病人络绎不绝地找到韦教授请他做手术。他在该院每年完成大型神经外科手术300余台。科室被确定为军区重点科室,整体水平达到国内领先。
在积极完成本科室医教研任务的同时,韦鹏翔教授还热心帮助下级医院开展神经外科疑难手术:某地大医院收入一巨大脑动静脉畸形患者,邀请韦教授帮助手术。他克服困难,与当地医院同行一道,顺利切除了7厘米大小、多条动脉血管供血的脑深部动静脉血管畸形,填补了该地区同类手术的空白。一次在某偏远山区亲自为危重病人做完手术后,韦鹏翔教授又不顾个人安危,冒险与病人同坐森林防火飞机飞出山区,到大医院作进一步治疗,终于使病人转危为安。一农民病人生活贫困,他自掏腰包为病人垫付抢救费……凭着出色的工作业绩,他被聘为多所大学的研究生导师和教授、军队医药卫生拔尖人才,并多次立功获奖。
2002年,韦鹏翔放弃了沈阳军区总医院邀请他担任全军神经外科中心主任的机遇,毅然转战神经外科水平较薄弱的解放军二炮总医院,受聘担任该院神经外科主任一职。在较短的时间内,他便扭转了科室的被动局面,手术量大幅度提高,病床使用率百分之百,使该科室在北京及周边地区有了一席之地,几乎每周都有周边地区的病人转诊到他所领导的科室找他手术;在较短时间内,该科室还由他做牵头,荣获全军医疗成果奖一项,这在当时的二炮总医院,实属凤毛麟角。 (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