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定位性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2)
第1页 |
参见附件。
[Key words] Atherosclerosis; Disease model; Pathogenesis; Rabbits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极其复杂,涉及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表型改变、血小板功能变化,进而相互影响,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本文采用血管内皮损伤及高脂饮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观察血管活性物质及血小板功能变化,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机制及其内在联系。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与分组
纯种新西兰大白兔48只购自福建省药检所,雌雄不限,体重2.5~3.5 kg,5~6月龄,每只单笼饲养于福建省立医院动物实验室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只,喂养普通颗粒饲料(购自福建省科洪技术有限公司),每日100 g;模型组42只,喂养高脂饲料(含1%胆固醇,6%猪油,93%普通饲料),每日100 g,自由饮水。
1.2 双侧髂动脉内膜剥脱术
模型组动物在相应饲料饲养7~10 d后,行双侧髂动脉内膜剥脱术,3%戊巴比妥钠1 mL/kg经耳缘静脉注射麻醉,经股动脉逆行插入球囊导管(导管直径1.2 mm,球囊直径2.5 mm,球囊长度20 mm,Cordis公司产品),插入深度为6 cm,采用压力注射器向球囊内注入肝素生理盐水,维持压力4 atm,缓慢回拉导管至切口处,抽空球囊内液体,重复上述过程3次,退出导管,结扎动脉,缝合皮肤。以同样方法剥脱对侧髂动脉内皮。术后给予肌注青霉素80万U/只,连续3 d。对照组仅分离出相应动脉未予结扎及剥脱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