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治疗肿瘤术后局部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37例的效果(1)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药外敷治疗肿瘤术后局部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7例患者,给予中药外敷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胃肠功能恢复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采用中药外敷治疗2周,痊愈29例,有效6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78.4%,有效率(治愈+有效)为94.6%。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1.02±0.46)分]较治疗前[(9.12±1.27)分]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37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局部皮肤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 中药外敷治疗肿瘤术后局部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中药外敷;局部寒证;肿瘤术后
[中图分类号] R5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7(b)-0094-04
粘连性肠梗阻是由肠粘连或粘连带所致的梗阻,其发生率占各种类型肠梗阻的40%~60%[1],多因腹部手术、创伤、炎症、出血、异物等引起。近年来由于肿瘤发生率的居高不下,腹盆腔手术病例数逐渐增多,所以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2],其中大肠癌手术是最可能导致肠粘连的手术类型[3]。同时腹盆腔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时往往因累及胃肠道,在根治手术过程中需要广泛的淋巴结清扫,因而创面大,从而更容易导致粘连性肠梗阻[4]。临床多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严重者可进一步发展为肠坏死而危及生命。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本身不能消除粘连,术后还会形成新的粘连,导致复发梗阻的概率增高[5],故积极的保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术后局部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患有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24~71岁,平均(55.62±1.84)岁。37例患者均在外院肿瘤外科接受了肿瘤切除术,其中肠癌21例(结肠癌15例,十二指肠癌6例)、胃癌9例、卵巢癌5例、胰腺癌2例。符合临床上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符合局部寒证的诊断标准。病程7~30 d。外院治疗情况:禁食水,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肥皂水灌肠,根据是否存在感染选择应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1.1.1 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标准 参照吴在德等[6]主编的《外科学》中粘连性肠梗阻的标准,拟定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①有明确的肿瘤切除术病史;②症状: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③体征:腹部膨隆,有轻压痛,无腹膜刺激征,可见肠型或蠕动波,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高调金属音;④立位腹平片:可发现多个气液平面,且有肠腔积液的现象;⑤经X线片、CT等检查排除内疝、肠麻痹、肠扭转、肠套叠、吻合口狭窄、肿瘤占位等原因引起的非粘连性肠梗阻。
1.1.2 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医局部辨证标准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中对“阴阳寒热”理论阐述及临床症状表现描述,制订如下:局部寒证为①自觉腹部局部发凉,肤温降低;②局部喜温喜按,得温痛减;③局部症状遇寒(凉)加重。
1.1.3 病例纳入标准 ①年龄≥18岁者;②临床明确有腹盆腔肿瘤切除术病史;③符合以上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④局部辨证符合以上局部寒证的诊断标准;⑤外院保守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者;⑥无严重心脑血管疾患、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⑦依从性好的患者。
1.1.4 病例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病例纳入标准者;②依从性差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外敷治疗 采用温阳散寒、行气通腑之法,选用木香、丁香、厚朴、枳实、延胡索、乌药各20 g,穿山甲、全蝎、干姜、肉桂各10 g颗粒剂,以蜂蜜和姜汁调成糊状药膏备用;敷药方法:选中脘、下脘、神阙穴为贴敷点;敷药时用温水清洗局部穴位后,以鲜姜片轻擦穴位,再外敷上述药膏,外敷面积5 cm×5 cm左右,敷药厚度约为2 mm,敷盖纱布,在纱布上再敷盖一层塑料薄膜,用无纺布固定,每天2次,每次4~8 h。疗程14 d。
1.2.2 一般治疗 禁食水,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出现感染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14 d后,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主要症状: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是否排气排便;主要体征:肠鸣音、体温。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恢复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胃管拔除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同时观察外敷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有无过敏反应及其程度。
1.4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肠梗阻诊断治疗学》[7]中的疗效判断标准,拟定本研究的疗效评价标准如下:①治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无腹胀腹痛,无恶心呕吐,已有排气、排便);无阳性体征(腹部查体无压痛,听诊肠鸣音活跃);立位腹部平片无梗阻征象 (肠管内无积气,无液平面)。②有效:自觉症状未完全消失,但不影响进食和排便;仍遗留部分梗阻的症状和体征;立位腹部平片仍可见肠腔内有液气平面。③无效:保守治疗14 d后,临床症状无减轻或反而加重,放弃本次治疗。
中医症状评分评定标准:由于目前缺乏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引起中医相关症状的统一量化标准,故本课题组根据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最相关的4个中医症状(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无排气排便),拟定评价标准: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作为疗效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
左明焕 袁莉 刘传波 周琴 李泉旺 姜敏 孙韬 胡凯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外敷治疗肿瘤术后局部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7例患者,给予中药外敷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胃肠功能恢复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采用中药外敷治疗2周,痊愈29例,有效6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78.4%,有效率(治愈+有效)为94.6%。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1.02±0.46)分]较治疗前[(9.12±1.27)分]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37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局部皮肤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外敷治疗肿瘤术后局部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 中药外敷 局部寒证 肿瘤术后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373832)
【分类号】R273
粘连性肠梗阻是由肠粘连或粘连带所致的梗阻,其发生率占各种类型肠梗阻的40%~60%[1],多因腹部手术、创伤、炎症、出血、异物等引起。近年来由于肿瘤发生率的居高不下,腹盆腔手术病例数逐渐增多,所以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2],其中大肠癌手术是最可能导致肠粘连的手术 (左明焕 袁莉 刘传波 周琴 李泉旺 )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中药外敷;局部寒证;肿瘤术后
[中图分类号] R57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7(b)-0094-04
粘连性肠梗阻是由肠粘连或粘连带所致的梗阻,其发生率占各种类型肠梗阻的40%~60%[1],多因腹部手术、创伤、炎症、出血、异物等引起。近年来由于肿瘤发生率的居高不下,腹盆腔手术病例数逐渐增多,所以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2],其中大肠癌手术是最可能导致肠粘连的手术类型[3]。同时腹盆腔恶性肿瘤手术治疗时往往因累及胃肠道,在根治手术过程中需要广泛的淋巴结清扫,因而创面大,从而更容易导致粘连性肠梗阻[4]。临床多表现为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严重者可进一步发展为肠坏死而危及生命。治疗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本身不能消除粘连,术后还会形成新的粘连,导致复发梗阻的概率增高[5],故积极的保守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中医外治法治疗肿瘤术后局部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来源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患有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24~71岁,平均(55.62±1.84)岁。37例患者均在外院肿瘤外科接受了肿瘤切除术,其中肠癌21例(结肠癌15例,十二指肠癌6例)、胃癌9例、卵巢癌5例、胰腺癌2例。符合临床上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符合局部寒证的诊断标准。病程7~30 d。外院治疗情况:禁食水,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治疗,肥皂水灌肠,根据是否存在感染选择应用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无改善。
1.1.1 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标准 参照吴在德等[6]主编的《外科学》中粘连性肠梗阻的标准,拟定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①有明确的肿瘤切除术病史;②症状: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停止排气排便;③体征:腹部膨隆,有轻压痛,无腹膜刺激征,可见肠型或蠕动波,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高调金属音;④立位腹平片:可发现多个气液平面,且有肠腔积液的现象;⑤经X线片、CT等检查排除内疝、肠麻痹、肠扭转、肠套叠、吻合口狭窄、肿瘤占位等原因引起的非粘连性肠梗阻。
1.1.2 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中医局部辨证标准 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诊断学》中对“阴阳寒热”理论阐述及临床症状表现描述,制订如下:局部寒证为①自觉腹部局部发凉,肤温降低;②局部喜温喜按,得温痛减;③局部症状遇寒(凉)加重。
1.1.3 病例纳入标准 ①年龄≥18岁者;②临床明确有腹盆腔肿瘤切除术病史;③符合以上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标准;④局部辨证符合以上局部寒证的诊断标准;⑤外院保守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者;⑥无严重心脑血管疾患、肝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⑦依从性好的患者。
1.1.4 病例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病例纳入标准者;②依从性差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1.2.1 中药外敷治疗 采用温阳散寒、行气通腑之法,选用木香、丁香、厚朴、枳实、延胡索、乌药各20 g,穿山甲、全蝎、干姜、肉桂各10 g颗粒剂,以蜂蜜和姜汁调成糊状药膏备用;敷药方法:选中脘、下脘、神阙穴为贴敷点;敷药时用温水清洗局部穴位后,以鲜姜片轻擦穴位,再外敷上述药膏,外敷面积5 cm×5 cm左右,敷药厚度约为2 mm,敷盖纱布,在纱布上再敷盖一层塑料薄膜,用无纺布固定,每天2次,每次4~8 h。疗程14 d。
1.2.2 一般治疗 禁食水,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出现感染给予相应的抗感染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14 d后,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主要症状: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是否排气排便;主要体征:肠鸣音、体温。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恢复排气时间、排便时间、胃管拔除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同时观察外敷治疗过程中局部皮肤有无过敏反应及其程度。
1.4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肠梗阻诊断治疗学》[7]中的疗效判断标准,拟定本研究的疗效评价标准如下:①治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无腹胀腹痛,无恶心呕吐,已有排气、排便);无阳性体征(腹部查体无压痛,听诊肠鸣音活跃);立位腹部平片无梗阻征象 (肠管内无积气,无液平面)。②有效:自觉症状未完全消失,但不影响进食和排便;仍遗留部分梗阻的症状和体征;立位腹部平片仍可见肠腔内有液气平面。③无效:保守治疗14 d后,临床症状无减轻或反而加重,放弃本次治疗。
中医症状评分评定标准:由于目前缺乏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引起中医相关症状的统一量化标准,故本课题组根据肿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最相关的4个中医症状(腹胀、腹痛、恶心呕吐、无排气排便),拟定评价标准:无=0分,轻=1分,中=2分,重=3分,作为疗效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
左明焕 袁莉 刘传波 周琴 李泉旺 姜敏 孙韬 胡凯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外敷治疗肿瘤术后局部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37例患者,给予中药外敷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胃肠功能恢复指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采用中药外敷治疗2周,痊愈29例,有效6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78.4%,有效率(治愈+有效)为94.6%。中医症状评分治疗后[(1.02±0.46)分]较治疗前[(9.12±1.27)分]明显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37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局部皮肤过敏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外敷治疗肿瘤术后局部寒证型粘连性肠梗阻是一种安全有效、操作简便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关键词】 粘连性肠梗阻 中药外敷 局部寒证 肿瘤术后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373832)
【分类号】R273
粘连性肠梗阻是由肠粘连或粘连带所致的梗阻,其发生率占各种类型肠梗阻的40%~60%[1],多因腹部手术、创伤、炎症、出血、异物等引起。近年来由于肿瘤发生率的居高不下,腹盆腔手术病例数逐渐增多,所以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2],其中大肠癌手术是最可能导致肠粘连的手术 (左明焕 袁莉 刘传波 周琴 李泉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