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4年第30期 > 正文
编号:12638606
化疗性周围静脉炎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0月2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4年第30期
     1.4 药物的酸碱度

    正常人体血浆pH值为7.35~7.45,当输入的化疗药物造成血浆pH值过酸或过碱,超过人体的缓冲能力时,将影响血管上皮细胞吸收水分,使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造成血管内膜损伤,进而引起静脉炎。Kuwahara等[8]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发现,溶液pH值为4.5时,100%引发严重外周静脉炎;pH值为5.9时,50%的静脉发生轻到中度的静脉炎;pH值为6.3时,20%的静脉发生轻度静脉炎;pH值为6.5时,即使增加输液时间,也无静脉炎发生。美国INS《2011版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指出,pH值小于5或大于9的液体或药物不适合经外周静脉短导管和外周静脉中长导管实施输液治疗,而应当选择中心静脉导管。

    1.5 输液量

    黎旌红[9]和仇元俊等[10]在输液量与静脉炎发生关系的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即静脉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与患者的日输液量呈正相关,输液量大于1500 mL/d者静脉炎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输液量少于1000 mL/d者,这可能与大量输液持续刺激周围静脉管壁导致管壁受损有关。

    1.6 输液速度

    传统观点认为,周围静脉血液流速慢、压力低,难以承受快速输液 ......
上一页1 2 3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