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4年第32期 > 正文
编号:12635109
与超级病毒埃博拉“零距离”战斗(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11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2014年第32期
     埃博拉,本是西非一条美丽而静谧的河流。然而,自今年3月份来,埃博拉却成为一种“超级病毒”的代名词,让人听之胆颤,闻之色变!这里注定是一个非同寻常的特殊战场,这里注定演绎着性命攸关的生死较量。

    危难之中,一支军队医疗战线上的“特种部队”,一支卫勤力量中的“拳头”劲旅,一支曾在抗击“非典”、抗震救灾、防控“甲流”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屡建奇功、享誉中外的防疫铁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它就是令世人注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援塞医疗队。

    中塞友谊:一方有难 万里驰援

    今年以来,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西非国家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已夺走4000多人的生命,其中包括200多名医务人员,防控形势异常严峻,急需国际社会紧急增调医生、护士、医药补给和救济品加以应对。

    一方有难,万里驰援。9月16日,奉习近平主席和中央军委命令,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紧急抽组援塞医疗队,3天筹措47类医疗、后勤物资150吨,全院医护人员踊跃请战,医院优中选优,组成由常年工作在临床医疗、感染控制一线的30名传染病专家、护理人员参加的援塞医疗队,从首都北京飞赴疫情最严重的塞拉利昂共和国执行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治任务。

    记者了解到,三〇二医院作为全国最大、全军唯一、整体实力最强的传染病医院,对39种法定传染病、新突发传染病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及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抗击“非典”、“甲流”、禽流感等历次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治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成功处置腺病毒、出血热等26起传染病突发疫情,参与赴海地、巴基斯坦、尼泊尔、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执行人道主义救援任务,为国家、军队赢得了荣誉。

    然而,此次援塞行动不同往常。由于目前世界各国尚未找到埃博拉病毒的确切来源,也未研制出预防疫苗和治疗的有效药物,这给防控埃博拉疫情工作带来极大的难度。医疗队治疗组组长、三〇二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秦恩强说:“埃博拉出血热在疫情级别上比‘非典’还要高,它的致死率高达50%至90%,也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致死率最高的病毒之一。这对我们此次任务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须谨慎做好各种准备工作。”

    据了解,9月17日医疗队抵达我国援建的中塞友好医院后,面对全新的地域环境、艰苦的自然条件和严重的疫情,迅速有序地展开各项准备工作,对中塞友好医院布局进行结构性改造,仅用了一星期时间,就将这所综合性医院改建成具备收治烈性传染病埃博拉的专科医院,并相继完善了医护方案,培训了塞方医务人员,认真做好战斗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事实证明,中塞患难与共。中国在塞拉利昂最需要的时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是塞拉利昂的患难之交。”9月26日,塞拉利昂总统科罗马在首都弗里敦接见我军援塞医疗队时的讲话,极大地鼓励了全体队员。

    医护人员:11件防护用品,36道穿脱流程

    “想要消灭敌人,必须首先保全自己!”医疗队队长李进说,“救治埃博拉患者,搞好个人防护很关键,否则就可能丧命。有统计说,被感染者的1毫升血液中含有1万至100万个埃博拉病毒,哪怕是咳嗽喷出的一点唾液都有可能是致命的。上一次疫情流行中,有7位患者就是由于参加葬礼时共用同一盆水洗手而染病的。”这些话仿佛让记者闻到了一股火药味儿。

    10月1日,战斗打响了!我军援塞医疗队在中塞友好医院埃博拉留观中心接诊了两批从弗里敦不同地区转运来的7名埃博拉留观患者,他们与埃博拉病毒“零距离”接触,有的患者病情很重,出现高热、呕吐、血便症状,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感染。那么,如何才能确保医护人员自身“零感染”?又如何确保留观患者“零交叉感染”?!

    记者了解到,中塞友好医院严格按防控传染病要求设置了“三区两带两线”。“三区”即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半污染区)、污染区;“两带”指清洁区与半污染区之间、半污染区与污染区之间分别设立缓冲带;“两线”为清洁线路和污染线路。

    据李进队长介绍,针对塞方工作人员缺乏传染病防治的相关知识与业务技能,特别是重大传染病疫情的防治经验等问题,他们对塞方的47名医护人员和40名保洁人员进行了穿脱防护用品、工作流程、消毒隔离和病区保洁等专业培训,逐一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根据埃博拉疫情的特点,他们完善了医疗护理方案,围绕接诊流程、感染控制、消毒隔离、垃圾管理、突发情况处置等各个方面,制定出68类243条诊疗制度和防护措施,为确保“零感染”奠定了坚实基础。

    每天,医护人员和留观病人各走各的通道,上班时医护人员先到清洁区更换衣物、穿戴整齐防护用品后,经过潜在污染区(半污染区),方可进入病房(污染区);下班时必须严格按流程在不同的缓冲区脱去相应的防护用品,最后沐浴更衣后方能进入清洁区,“这种‘三区两带两线’的设置可以有效防止医护人员感染。”治疗组护士长刘丽英介绍说。

    前方记者细数了一下,医护人员的防护用品共有11件,除了防护服、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还有隔离衣、手套、防水雨靴等,穿有13道流程,脱则多达23道流程,每脱一件防护用品,都要用消毒液对手进行一次消毒,并严格规定从上到下穿戴、口罩先戴后摘、穿脱不颠倒、行走不反向、脱防护服忌抖动等10条原则要求。

    “防护用品精细的穿脱流程、原则要求及严格的区域管理,是避免交叉感染、保护医护人员零感染的关键所在。”防控组组长贾红军说。在他的指导下,随行记者足足花了20分钟时间才将防护用品穿戴好。经过一番严严实实的“包裹”,不到10分钟,身体已开始微微冒汗,憋得有点儿喘不过气儿来。

    “就算做足了防护功课,也不能掉以轻心。”护士孙娟告诉记者,为确保万无一失,医护人员每次进出病房至少两人同行,以便互相检查和监督。记者发现,“钻进”防护服以后,大家根本辨认不清对方是谁,只能透过防护面屏和护目镜四目对视。

    诊疗工作:问诊距离保持两米, (刘志学等)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