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阴黄证动物模型研究现状及展望(2)
潘雪飞等[2]认为阴黄的病位在肝,肝胆血瘀是主要的病机,治黄重在养肝化癖。叶放[3]认为阴黄是由于脾肾虚寒,寒凝血瘀,导致脉络不利,郁而发黄。郭华丽[4]指出阴黄的发病主要原因是脾脏受损,从而导致寒湿不能运化,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无源累及先天之本,肾阳的温煦功能受损,不能有效的助肝阳运化寒湿,肝失疏泄,寒凝血瘀,胆汁淤积,逆于肌肤而发黄。黄疸日久,迁延不愈,湿热之毒蕴于体内,瘀血阻滞,则两目黄而发黑,是阴黄血癖证表现[5]。潘学柱[6]指出:阴黄的主要病位在肝,肝阳虚损,寒凝肝脉是主要的病因病机,治疗应当立足于振奋肝阳,促进胆汁的疏泄。潘雪飞等[7]认为肝气虚是阴黄发病的主要原因。肝主疏泄,使人体气血得以布达周身,肝气受损,肝阳不得伸展,胆汁失于温煦,淤积外溢,而导致肌肤发黄。肝气虚损,不耐疲劳,而出现四肢倦怠乏力。阳虚阴盛,产生两胁胀满,筋脉拘急,四肢厥冷的症状。阴黄证的发病与脾胃肝胆密切相关。肝体阴而用阳,脾胃虚寒导致湿邪内停,脾土侮木影响及肝,导致肝体虚损,胆汁疏泄不利,郁久发黄。
韩秀珍等[8]在临床治疗中发现,阴黄证多是由于在肝病的治疗中久服寒凉、泻下药物引发,或是由于采用西医的方法辨病不辨证所致,或是由其他疾病日久误治发展而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65 字符。
韩秀珍等[8]在临床治疗中发现,阴黄证多是由于在肝病的治疗中久服寒凉、泻下药物引发,或是由于采用西医的方法辨病不辨证所致,或是由其他疾病日久误治发展而来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76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