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5年第22期
编号:12590157
追求针灸科研与临床的完美结合(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8月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5年第22期
     目前,刘存志教授主持的科研项目《针灸调和阴阳与抗氧化》即是研究不同取穴组合的治疗效果和作用规律,从而优化临床取穴,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优化穴位组合方案,提高针灸临床疗效

    近年来,国外部分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得出假针刺可能和针刺同样有效的结论,与传统的针灸理论相冲突,使人们对经穴效应特异性是否存在提出了质疑。针灸是一种复杂干预,其临床疗效的产生和评价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穴位是针灸发挥作用的核心要素,直接影响着针刺的治疗效果。因此,对经穴与配穴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是目前针灸领域的研究热点。

    刘存志教授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完成了针灸领域第一个国家973计划课题:“经穴特异性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调控胞宫的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该研究采用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以69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与非相关穴和非经非穴比较,针刺相关经穴具有明显的即刻镇痛效应;此外,他们还以290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发现与非经非穴相比,针刺率谷、风池、外关、阳陵泉等经穴能够降低缓解期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天数,减少急性期止痛药用量,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针对经穴效应特异性的系列研究,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经穴效应特异性的质疑作出了初步回答。
, 百拇医药
    针对穴位配伍问题,刘存志教授采用国际公认的诊断标准、客观的疗效评定指标,开展了针刺局部穴位、远端穴位、局远配穴等不同配穴的临床疗效评价研究。基于164例肩周炎患者的析因设计研究发现,与局部穴位比较,远端穴位在肩周炎针刺取穴中可发挥关键作用,可使肩周炎患者疼痛程度下降61%,肩关节活动度改善61%。通过104例耳鸣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局部取穴、远端取穴和局远配穴三种取穴方法对耳鸣的治疗作用类似。基于局远配穴的针灸穴位组合方案,可改善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他们的系列研究优化了血管性痴呆、肩周炎、耳鸣的临床选穴方法,进一步验证了合理取穴可提高针灸的临床疗效。

    刘存志教授认为,在针灸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针刺手法及得气与否都能影响临床疗效和疾病的转归与预后。当前对于针刺手法的研究尚不充分,无严密的定性、定量的实验分析工作。但是,在临床实践中,针刺手法与针刺的临床疗效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采用科学直观的评价手段,研究不同针刺操作手法带来的客观效应及疗效,阐明其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的科研成果,才更有说服力。
, http://www.100md.com
    古今针灸医家认为,“得气”是决定针刺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传统针灸理论认为,调整经气是针刺取得疗效的基础,而得气是调整经气的关键之所在,得气的快慢、时间长短也对临床疗效、疾病转归与预后起决定作用。然而,临床上得气与否主要靠患者主观体验到的针感和医生的手下紧涩感来判断。如何以一种客观量化的标准来衡量得气状态,成为目前针刺得气研究中的关键问题,也是刘存志教授的研究重点之一。

    揭示新机制,提出针刺抗氧化学说

    针灸发挥效应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体内氧化与抗氧化作用失衡导致的氧化应激,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共同通路,抗氧化是针刺治疗各系统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刘存志教授通过系列研究,在我国针灸领域创下了诸多的“首次”——

    首次明确了针刺抗氧化的3条作用途径,提出了针刺抗氧化学说。为针刺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进一步提升了针灸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
, http://www.100md.com
    首次明确了各种氧化应激标志物在针刺抗氧化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对9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尿中DNA、脂质和蛋白质氧化应激特异性标志物水平的筛选发现, DNA氧化应激标志物8-OHdG水平明显增高,可作为反映血管性痴呆患者机体氧化应激程度的敏感指标。进一步研究发现,针刺能够明显降低血管性痴呆患者尿中DNA氧化应激标志物8-OHdG水平,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首次界定了针刺在脑内抗氧化的特定抗氧化酶级联途径。界定了针刺在脑内抗氧化的SOD/GSH-Px特定的抗氧化酶级联途径在脑内发挥抗氧化作用,为针刺抑制氧化应激提供了间接证据。2011年,神经病学领域权威机构——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在国际知名期刊《Stroke》上发表的认知损害和痴呆相关血管因素的文章中,将该研究成果列为代表性证据。

    首次从氧化还原的角度探讨了针刺的抗氧化新机制,建立了以学习记忆能力和脑代谢水平为主的脑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首次从氧化还原动态平衡的角度对TRx系统和Ref-1系统进行了系列研究,发现氧化还原因子Ref-1是针刺调控氧化还原动态平衡的关键分子。该项研究发表在《Neurol Sci》(2012)上,评审专家认为,该发现“为针刺的神经保护作用提供了新机制”。
, http://www.100md.com
    经过多年的针灸科研和临床实践,刘存志教授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针灸行业内有了较大影响力,学术地位不断提高。通过系列临床研究,他进一步优化了血管性痴呆的针刺治疗方案,并应用于日常临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此外,他们还举办学习班及学术讲座30余次;所采用的针刺治疗方案,在北京市10余家区县中医院进行了推广应用,相关研究还刊发在诸多专业媒体上,北京电视台新闻频道《人才》栏目进行了相关报道……

    如今,刘存志教授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1名;基于他在针灸治疗痴呆方面的研究工作,刘存志教授还受邀作为《Biomed Res Int》杂志 “Chinese Medicine and Cognitive Function(中医药与认知功能)”专刊的客座主编;他在针刺抗氧化领域的系列工作得到了《Evid Based Complement Alternat Med》杂志的认可,作为客座主编负责 “Acupuncture Effect and Oxidative Stress(针刺效应与氧化应激)”专刊。
, http://www.100md.com
    刘存志教授最后说,科研是一个复杂、漫长而又枯燥的过程,但他却把它当成一种兴趣,并享受这一充满乐趣的过程……

    专家简介

    刘存志,主任医师,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科研处处长;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中国针灸学会华佗奖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先后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等多项人才项目资助。目前在研省部级课题10项,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重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35篇,其中SCI论文44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31篇,SCI影响因子91.29,出版著作6部。获省部级一等奖等科研奖励9项;2013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各1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所发表的论文被17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人员引用,其中45%以上来自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涵盖了中医学、神经病学、功能影像学等多个领域,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学术影响。, http://www.100md.com(王霞)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