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5年第29期
编号:12579340
合作共赢,血管外科学的明天会更好(1)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0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5年第29期
     2015年6月26日,在中国微循环学会深圳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中国工程院詹启敏院士和中国科学院汪忠镐院士亲手将深圳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证书颁发给了汪涛教授,汪涛由此正式成为该专业委员会的首任主任委员。

    据记者了解,汪涛教授从事心胸血管外科临床工作20年,曾做为主要参与者成功完成了心脏移植、机器人冠脉搭桥等手术,曾主刀完成深圳地区首例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手术。在瓣膜置换、冠脉搭桥、外周血管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具有较深的造诣。擅长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瘤的腔内治疗及杂交手术,近年来还积极开展下肢动脉闭塞、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曲张的腔内治疗,填补本地区多项空白,并多次主刀成功抢救院内外血管损伤患者。

    近日,记者围绕心胸外科领域的诸多热点话题,对汪涛教授做了独家专访。

    只有做大做强才有话语权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汪涛教授最开始在深圳市孙逸仙心血管医院工作,后于2002年调到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工作,3年前才调到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负责组建心胸血管外科。
, http://www.100md.com
    近几年来,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在血管疾病的诊治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作为学科带头人,汪涛教授在介绍该科室血管病治疗工作及未来工作的开展规划时谈到:“我从事20年专业工作的一种感悟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心脏外科医生也是血管外科医生,而且心脏外科医生进入外周血管疾病领域,还先天具备一定的优势,因为心脏外科范畴的冠脉搭桥手术、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等,其实都属于血管手术。”

    汪涛教授继续阐述说:“在国内同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我们科室已经开展了B型主动脉夹层覆膜支架植入术,A型夹层动脉瘤杂交手术、急性肺栓塞摘除术、腹主动脉瘤覆膜支架植入术、下肢动脉闭塞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动静脉造瘘术、血管外伤的修补、下肢静脉曲张腔内激光治疗术、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治疗,包括滤器置入、溶栓、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这些手术的开展,涵盖了血管外科的大部分领域,为我们将来的发展和定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汪涛教授举例说:“比如说夹层动脉瘤是一种致命的疾病,约有一半的患者因夹层动脉瘤破裂而死亡,因此,夹层动脉瘤往往被称为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而引起夹层动脉瘤的常见原因是高血压。目前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医生的天职决定了你不能在疾病面前畏难而退,所以,我们这些年迎难而上,在夹层动脉瘤的防治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过20年的发展,进步也非常大,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 百拇医药
    汪涛详细归纳说,首先是诊断水平提高了,特别是基层医院对夹层动脉瘤开始有一定认识,能够早发现、早转院、早治疗。其次是手术方式改进了。随着孙氏手术的开展和普及,A型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第三是治疗手段多元化了。随着腔内治疗的兴起,B型夹层动脉瘤已经很少采用传统开刀方式,基本采用腔内隔绝术,一些复杂夹层还采用了杂交技术,今后甚至A型夹层也有可能采用腔内技术治疗。最后是人工血管等材料先进了。以前的人工血管使用前还需要预凝,容易感染。现在人工血管在出厂前就预凝好了,而且带瓣人工血管、分叉型人工血管、术中支架等得到了广泛应用。

    对此他感慨地说:“学科的发展,要走出去,请进来;所以我们不断派出人员到全国各大医学中心进修学习,不断请进全国各地的一流专家讲学、手术演示。只有做大做强,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才会有自己的话语权。对我们血管外科的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体外循环在血管外科的

, 百拇医药     应用不断进步

    谈及本专业的发展现状,汪涛首先说:“近年来,血管外科及腔内治疗新技术层出不穷、发展日新月异,国内各大医学中心均在该学科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自己的专业特色;尤其是体外循环技术在血管外科的应用,更是令人瞩目。”

    汪涛接着回顾说:“体外循环技术的提出,最早是19世纪由于生理学的推动,广泛进行了动物离体器官的体外灌注,为此对灌注液、灌注动力、血液体外氧和等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制成了人工心肺机的雏形。真正设想将体外循环应用于人的先驱当推美国外科医生Gibbon。为实现这一设想,Gibbon从1934年开始,在麻省总医院进行体外循环系统的研制。到1937年发表了第一篇报告——《实验性阻断肺动脉期间人工维持循环》。此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到20世纪50年代,在人体上用体外循环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的条件已经成熟。1951年4月,Dennis在明尼苏达大学医院进行了第一次尝试,为一房间隔缺损病人进行开心手术,术中发现房室通道,心肺机工作正常,但是由于手术失败,患者最终死亡。2周后Dennis又做了第二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但由于大量气栓,病人死于术中。1953年5月,Gibbon完成了世界上首例成功的体外循环下心脏直视手术,患者为一名18岁的房间隔缺损的女性,术后患者得以长期生存。”
, 百拇医药
    就此话题,汪涛教授在谈到国内的发展情况时介绍说:“在我国,最早是由上海的叶椿秀教授于1957年成功研制了指压泵,1958年,解放军总医院的苏鸿熙教授报道了中国首个体外循环试验。此后,这一技术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前辈们在经历了由试验过渡到临床成功的喜悦以后,人们从高死亡率的失败中逐渐认识到成功的心脏手术应包括诸多因素,如肝素的抗凝、鱼精蛋白的拮抗、对血液损伤小的血泵,高效的无气栓的氧和器,术前的正确诊断,术中完美的术式,术中术后的血气和血流动力学监测,手术后的康复等都直接影响到存活率。为此,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在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不断进行改进,才使体外循环技术走向成熟,为所有的心脏外科手术提供了安全的保证。”

    汪涛教授接着说,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体外循环的技术和设备已趋成熟,成为常规的医疗技术,其应用领域也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展,除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外科手术外,还应用于体外膜肺支持(ECMO),治疗呼吸功能衰竭;急症抢救,治疗心肌梗死、一氧化碳中毒、有机磷农药中毒;脏器移植中的肝移植、肺移植;在神经外科,用以治疗皮层下囊肿吸出、颅内动脉瘤;在腹部外科,应用于肝移植、布加综合征;在泌尿外科,用于治疗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瘤栓;在创伤外科,用于治疗失血性休克、重度呼吸道烧伤;在.肿瘤治疗领域:应用于肺隔离灌注化疗、局部腹腔灌注和体外全身热疗等等。, 百拇医药(刘志学)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