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产业资讯》 > 2015年第29期
编号:12579621
中医药在防治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15年10月15日 中国医药导报 2015年第29期
     1.1 气滞血瘀

    津血同源,痰、瘀是人体津血的病理产物。气滞血瘀,气血运行不畅,水液代谢受到影响。再灌注复流初期,血流速度快易致水液潴留,在细胞内形成“水肿”和“痰饮”,进而导致血管内血流变缓,甚至造成无灌注现象[8]。

    1.2 热毒理论

    中医药许多研究发现MIRI的病理机制中炎症、氧化应激与中医的“热毒”理论相关[9-10],所谓“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PCI治疗造成冠脉斑块破裂出血引起动脉内膜损伤、炎症细胞聚集、缺血再灌注损伤等系列病理改变与心脉痹阻蕴久生热酿毒,而毒邪最易腐筋伤脉,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符合中医“内生痈疮”的病理表现[11]。

    1.3 气虚血瘀

    MIRI时心肌长时间的缺血缺氧,导致心肌失养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心气亏虚。“心主血脉”、“气为血之帅”,心气亏虚日久,推动无力而致血行不畅,脉络瘀阻,出现再狭窄。气虚血瘀使心肌细胞失于濡养,进而心功能受损加重心肌的损伤及心肌细胞的凋亡。与现代医学的再灌注时心肌能量代谢障碍,ATP缺乏,引起心肌顿抑具有相似的原理[8]。

    1.4 心阳虚衰,痰瘀阻络

    《张氏医通·悸》所谓:“夫气虚者 ......
上一页1 2 3 4下一页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670 字符